果树保护地设施二氧化碳怎样调节?

2025-04-10 09:00: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二氧化碳作为植物光作碳素生产的原料,对果树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经济产量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及变化态势,保护地果树生产较之露天自然生产更为重要。设施保护栽培,由于有覆盖物使光照减弱,棚室光照强度大约是自然光照的60%~70%,相应的光合强度降低,光合同化能力也下降。试验证明,在密闭条件下,通过增加棚室内二氧化碳的数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弥补由于光照不强而导致光合能力下降。一般在塑料棚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室外(340微克/克)3倍时,光合强度亦提高到原来的2倍以上,而且在弱光下,效果明显。保护栽培中增施二氧化碳已收到明显的增产效果。

自然条件下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通常为0.03%~0.034%。塑料棚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季节而变化较大,其树植株的呼吸作用,如白天放风通气或设置开放的出风口等,使棚室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肥料的分解、土壤微生物和果树植株的呼吸作用,如白天放风通气或设置开放的出风口等。使棚室中二氧化碳与外界大气进行了交换。

经测定发现,扣棚保温至10天左右棚室内外二氧化碳浓度差别不大;但从叶片转色后,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平均大大低于室外自然条件。一天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较大:日出前可高达380~420毫克/千克(0.038%~0.042%),上午9时开始急剧下降,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仅达75~180毫克/千克,下午4时后又开始回升。可以看到一天中有很长一段时期二氧化碳处于较低浓度状态,果树叶片则处于光合生产的“饥饿状态”。此时,用人工增加二氧化碳数量,提高塑料棚室的二氧化碳浓度,或提高光合效能,增加碳素营养,有利于果实生长、花芽分化和其他生长发育过程。为了便于操作与肥水管理相结合,采用“营养槽”法增施二氧化碳效果较好。具体作法:在塑料棚室内果树植株间挖深30厘米,宽30~40厘米,长100厘米左右的沟,沟底及四周铺设薄膜,将人粪尿、干鲜杂草、树叶、畜禽粪便等填入,加水后使其自然腐烂。它能产生较强的二氧化碳,可持续发生15~20天,整个生育期可处理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