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思路和方法

2025-04-08 07:25:1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针对前述著书的目的和研究内容,拟采用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流程为:盆地分析→含油气系统研究→建立天然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集中在建立评价模型)→勘探层资源评价及圈闭资源评价一勘探决策分析。其中包含的技术思路有:①将资源评价与盆地分析全面而紧密结合起来,在评价模型中充分吸收盆地模拟和盆地沉积体系分析、储层研究、构造分析成果,使评价更加符合工区实际地质情况,提高评价结果可靠性;②研究中贯穿系统论观点、阶段论和转化论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及相对的观点,把盆地、含油气系统及(油)气藏分别看作一个系统,分析其整体演化的阶段性及内部主要要素形成、发展与转化、消亡过程,分析内部要素和地质作用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相互影响、相互配置和系统与环境关系;③加强质量控制,在分析与评价中,不但要进行点上分析,更要致力于总结面上分布规律,注意对象间的相互差异。同时在参数取值中,分析资料可靠性,并对取值(包括信度值)作相应调整,以确保评价与决策的可信度。

具体研究中所拟采取的技术方法有:

1.在盆地模拟方面,应用压实模型,通过多重回剥和剥蚀量恢复,反演沉降史;应用镜质体反射率反演古热流,再现热史;应用TTI法模拟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史,并根据前人实验和研究成果建立生烃史。

2.在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研究方面:首先划分地震层序,研究盆地充填序列,然后综合利川地质、测井和地震信息,结合古地理、水动力条件、地层岩石学特征、岩石组合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研究,开展深刻的沉积体系研究。

3.储层特征及次生孔隙的形成、分布研究中,除应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外,还以储层有机地化现代理论为指导,对进油气孔隙和非进油气孔隙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水介质性质对砂岩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作用及其意义。

4.在盆地构造分析方面,在盆地演化分析基础上,从地震剖面和构造图、地层等厚图和沉积相图研究入手,分析半地堑形成机制、断陷及传递带的儿何学特征,并着重分析反转构造和断裂几何学特征与分类、运动学发展规律、成因机制、展布规律及与油气关系。

5.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首先分析源岩储层、盖层和圈闭的形成演化过程,然后分析油气生、运、聚、散作用,总体论述系统的动态发展及与环境关系。

6.在成藏模式总结中,以新的天然气地质理论为指导,开展典型气藏解剖,然后结合盆地分析,含油气系统分析结果建立气藏形成与演化模式,探讨主要控制因素。

7.天然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建立主要是直接应用现成软件,依据成藏模式和盆地分析结果,重新建立评价模型,在专家系统中重新建立知识库。

8.评价中着重抓资料整理、参数取值这一环节,以确保评价质量。评价分断陷(或勘探层)和圈闭两个层次进行,其中含气性评价用专家系统,定量计算分别用勘探层法(FASPUM)和容积法。为贯彻经济分析这一思路,评价的资源量为可采资源量。

9.勘探决策分析用现成软件,风险和资源量直接用资源评价成果,同时开展勘探成本及市场价格分析,以钻探为中心问题,进行决策分析,按经济效益期望值排序,提出部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