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男女之别看得十分重要,但是当时的大夫又大多是男子,所以很多女的生病了都不能找大夫看,只能派人跟大夫说一下病情,让大夫根据口述的症状给病人开药方子抓药。古代的郎中对于女患者也是颇感头痛,因为他不能十分准确的对症治疗,常常会造成误诊,也有人有损他的名声。特别是古代后宫的人生病了,男大夫碰都不能碰,就算病得再重,也不能随便请男大夫进宫去为宫里的女子看病。
古代看病,分“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走出去”就是病人去大夫家里就诊,但女人生病了,更多的是“请进来”,就是把大夫请到家里来看,方便大夫的望、闻、问、切。即便在家里,女子也不能出来直接给大夫看病,要用东西挡一下,来遵循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宗旨。就算可以出来看大夫,由于男女有别,女子也要用纱巾或扇子把脸挡起来。
所以大多数的情况下,病人的家属会在病床前设纱帐,或者在闺房外挂帘子,让大夫透过纱来观察女病人的气色、舌象等,完成“望诊”。到诊脉的时候,女子直接被摸就算失真,所以会用手绢挡一下再号脉。到后面出现悬丝诊脉后,就是把丝线绑在手上来号脉,直接防止了直接接触。
这种落后的封建思想,让古代很多女子生病后得不到有效的医治,医患本不该分男女,但是伦理纲常阻碍了这些,也阻碍了不少古代女子疾病的治疗。
隔着帘子,或者在手腕上垫一块布。
这样子,看不到样子,身体也没有直接接触,就不算亵渎对方。只能说,怪不得古人多病不好治,这种治疗方法,健康的都要成为有病的了
一般要给大户人家的女子看病的郎中是看不到对方的脸的,中间要隔着一道帘子。
用丝线弄着胳膊,用这个来看脉,用望闻问切的方法,然后再开药,这样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