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期的八旗军都到了哪里去了,为什么只有湘军淮军之类的军队呢?

2025-04-06 13:38:4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明清初年,明军在辽东战场上屡败屡败,但被清军殴打后,甲胄被丢弃,士兵被毁损。但是,我觉得每个明代的人都无法相信。1644年后成为清朝的国民。主要原因是,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数亿人口的汉人,一个人吐泡泡都能淹死不足20万的八旗清军,绝对想不到的是,20万的清军真的完成了事情。

当然,二十万八旗的军事管理幅度很大,人口上亿个国家,还是有点难。

因此,清军入关后,统治者将一半以上的八旗主力驻京畿周边设为拱卫中央,剩下的一半分散在全国的大省会、水陆要冲、边疆海防等,乾隆后期共形成了14个八旗驻扎地。分别为盛京、吉林、阿穆尔河、江南、福州、杭州、荆州、成都、广州、平安远。西安、宁夏、伊犁、乌里雅苏台。

所有驻地设立将军一名,其地位高于提督、总督、巡抚等文武官员。这14个八旗驻扎地相当于清朝在全国设置的军事网,牢牢控制着全国。

当然,计算各个驻地的话,实际上没有那么多人。清军入关时只有20万。一半放在中央,各驻地八旗的人数不过万。

这远远不够支撑整个清朝的国防,如果发生对外战争,八旗的兵力更是艰苦奋斗。特别是从顺治到康熙,清朝的对外战争一直没有停息过,自从平定了三藩之乱,到恢复台湾、抵抗沙露、平定准噶尔的叛乱,清朝的军事压力一直很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依靠绿色大队加强清朝的国防建设,所谓绿色大队其实以明朝的降服军为主,模仿明朝的军事体制进行建立,补充8旗的军事体制。

但是,随着清朝对外战争的扩大,八旗的人数不足,战斗力下降的事实,清朝的统治者对绿营的信赖越来越大,康熙时代大征绿营兵士,最终成为清朝的常备军事武装,清朝时代平均60万人左右,有八旗的三倍。

绿营的驻扎制度与八旗基本相同,主要是向全国二次要地撒撒撒,为了提督各省的绿营最高长官,全国设置了将近20人。根据清朝统治者的构想,八旗和绿营相互互补,取得平衡,最终形成更为严密的军事网络。

当然,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本质上都是世兵制的一种,士兵有兵种,兵籍下的人是父亲的死子继。

这样的兵制最大的好处就是省钱。最大的缺点是,第一代的士兵还有战斗力。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会腐朽。

清朝的绿色营不像明朝那样拥有很多土地。让士兵种地,节省军费。清取得的工资体系比明代稍大方一些,直接支付工资。绿营成立之初,大量勇武的人加入了绿营,主要还算待遇好。

最重要的是,清代没有警察制度。绿营兵有时也会为了维持当地的治安而临时聚集在一起。例如收获谷物,压住官银。如果有鸡毛掸子的话,当然能经得住令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