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卧镇“一村一品”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德卧镇结合各村地理条件,大力调整各村产业结构,着力实施“一村一品”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拉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增长。 坡告村果花稻花香满农家 坡告村是德卧镇大村,由原来的陡坡村、坡告村、聋飘村整合而成,原陡坡村主要是沙眼地,易滤水,栽种树木成活率高,适合种植果树,同时果树挂果不因树木水分过重而早掉果。因此,镇党委、政府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动员村民大量种植果树,并大力实施陡坡小流域治理工程。自2003年起,陡坡种植果树5万余株,目前已全部挂果,村民每年增收约60万元。2009年初春,又种植果树9万余株。 原坡告村利用优质水田作文章,以订单式(以安龙农业服务公司签订一次性回收,每斤稻谷1.2元)种植优质满口香,2008年建成了满口优质水稻种植基地800余亩,为村民增收48万元,并打出品牌,今年扩大种植基地达3000余亩。 团山堡村猪满圈羊满岗 团山堡村民有多年种植、养殖经验,曾经有种植、养殖大户被美名为“杨大白菜谢大猪”。为了不让自己的品牌下滑,团山堡村在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支持下,种养业越办越红火。自2006年起,就与广西、广东、贵阳等地签订了每年输出2400余头二元杂交猪、1000余只山羊的订单合同,且均用蔬菜,玉米面、优质高蛋白麦作饲养,以保证饲养的猪、羊均为“绿色食品”。 在签订的合同中,每斤生猪最低价7元,每斤生猪最高价11元,每斤生羊最低价15元,最高价22元,自2006年起,人均收入由2200余元增加到现在2850余元。 停西、甘河、郎行村油桐结满枝 停西、甘河、郎行村是典型的土夹石,每逢夏季、秋季雨水较多的季节容易发生泥石流现象。村民们大多数是依山而居,给群众带来一定安全隐患。为了给村民消除安全隐患,镇党委、政府利用退耕还林契机,走“经济+生态”发展之路。 2000年,通过大力宣传、并给予一定补助,大力推广以油桐种植为主的退耕还林政策,经过8年的改种与保护,到现在已成林8000余亩,去年正处于盛产期,是8年来收成最旺的一年,已收油桐约150万余斤,为村民增加收入375余万元。 大水井村金银花开出金银来 大水井村是典型的喀撕特地貌,是金银花安居乐业的好地方。1998年以前,均是小打小闹,只能勉强维持家庭小费。1998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潞到大水井村考察金银花时指出:走规模化、优质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这句话提醒了当地政府,从1998年起,大水井村金银化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金银种植风起云涌。从1998年到2008年,种植面积由1000余亩扩大到10000余亩,单价也由1998年的每斤5元提高到2008年每斤23元,产量由1998年的每亩100余斤干花增加到2008年的每亩240余斤干花。2005年还成立了金银花协会,并开通了金银花网站,2008年添置了烘干机。2008年,大水井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成为德卧镇的首富村。 “一村一品”在德卧镇已成功实践,现在逐年推进,效果也越来越明显,预计到2012年全镇12个村及1个社区全部实现“一村一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