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晖(1902——1946)作曲家、戏剧家。原名张兰璞,河北保定人。1925年考人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学习,毕业后,在北京、西安等地从事教育、戏剧及报刊编辑作。1941年去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写下了秧歌剧多种及歌曲五十余首。他的歌曲绝大部分是自己作词,其中流传最广的有《松花江上》、《游击乐》、《去当兵》、《为什么要悲伤》、《纸之歌》,以及根据陇东民歌改编的《军民大生产》等。
《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西安街头有大批东北官兵和流亡者。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起创作歌曲的冲动。他将北方女性的哭声艺术化,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 这首爱国曲、思乡曲和抗日曲最早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唱起,随后很快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张寒晖(1902-1946),现代作曲家,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县人。他创作的歌曲《松花江上》是以‘九一八’事件为题材而写的。1931年9月18日晚,以日本军官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7名驻守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按照预定的阴谋,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村一段。日军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随即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由于执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军将士对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戒备,致使日军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无数中国人民因而被杀害,无数家庭因而被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