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七律,大体意思讲的是: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辅佐执政。管、蔡、霍3人放出流言,诬陷周公要篡夺王位。周公诚惶诚恐,隐居起来。管蔡霍之乱平息之后,证明了周公的清白。西汉末年的王莽,在他未杀汉平帝篡夺王位之前,伪装高超,礼贤下士,“爵位虽尊,节操愈谦”。如果周公在流言四起、王莽在假装谦恭之时死了,他们的真实面目后人就无从知道了。当然,周公的美名、王莽的骂名,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首诗说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给一个人盖棺论定,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作谦恭的正人君子了。
一块石头到底是莽石还是美玉,只要把它投入熊熊烈火之中,三日后大概足以能够见分晓,一个人是否有才能,把他放到真正需要真材实学的岗位上,历练历练,大概也能辨出个子丑寅卯来。当然这里还是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质而言,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下,还是容易辨别的。但现实社会何其复杂,人生的诱惑何可胜数,周公被谗、恐惧而奔楚,王莽深藏、谦恭而下士,当此之时,谁真谁伪,孰真孰假,谁又能说得清楚。
所以说好人还是坏人,有些时候,还真不是一句“盖棺定论”就能说得清的。曹孟德在刺董卓时俨然匡扶汉室的英雄豪杰,挟天下令诸候时也只敢称汉丞相,以汉室正统自居,一步步到了称魏王时才渐渐暴露他奸雄的庐山真面目。假使他刺董卓时便事败身死或官渡之战便输给了袁绍,历史上岂 不多了位明相,少了位奸雄?
据宋史记载,南宋奸相秦桧青年时期曾力主抗金,在朝廷中享有一定的威望。后来他与钦徽二帝一起被金所俘,释放回来后极 力推行投降主义路线,逼害抗金爱国将领岳飞。假如当时秦桧与钦徽二帝一起老死在大漠荒北,也许历史会给他留个美名。
再说说近代著名大汉奸汪精卫。他可谓中自孙中山之后的大佬,国民革命泰山北斗级人物。读汪精卫的刺杀摄政王未果的时写的诗,&uot;慷慨燕,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uot;,何等豪迈!何等气魄!如果因此被清廷所杀,其地位和影响又岂是喻培伦,林觉民诸君所能比肩。偏偏清廷故作开明姿态, 仅判终生监禁.清廷的宽大,却毁掉了汪精卫一生的英名;作为内著名的左派代表,如果汪精卫死于&uot;七一五事变&uot;之前,还可以获得廖仲恺一样的名声.那样的话,不知道今天的历史书的编撰者该怎样侃侃而谈如果汪精卫还活着,国共合作会怎么样。九一八事变后,高喊&uot;攘外必先安内&uot;,而汪精卫却主张积极.这个时间汪精卫曾经遭到过一次,如果汪精卫死于此时,也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