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1、德国和美国刚宣战时,在对方国家的投资,战时和战后是如何处理的?在对方国家旅行的公民会有何遭遇?2、那时候有护照签证吗,如果一个中国人1940年持证件前往德国,那他进入被占领的法国荷兰需要什么证件?3、在1939年到1941年宣战之前,中国和德国的贸易往来情况是如何进行的?4、有没有反犹的纳粹,被查出本人就是犹太人而倒霉的?5、1939年战争爆发时,犹太人被禁止参军吗?如有例外,他们的个人遭遇?6、苏德战争爆发时,两国在对方国家的使馆人员和公民会有何遭遇?不仅限于以上较冷门的问题。
前面有人提到季羡林二战期间在德国逍遥。当时我同济还有两位超一流大师也在德国过的不错――桥梁李国豪、医学裘法祖。他们日子好过是因为南京汪伪政府对英美苏宣战,而且自称代表全中国,这几位中国学者享受了友邦侨民待遇(他们自己对此不承认不拒绝)。德国对友邦公民的供应很好,还不要求他们和德国年轻人一样服兵役打仗,中国留学生可以轻松地读书、追美女。等到美苏盟军占领德国,他们理所当然地是战胜国公民待遇,继续拿最好的物资配给,优先使用盟国军用交通工具回家,绝非其他战败的德国公民可比。战争谁胜谁负,一时间竟然对他们毫无影响。此外,李国豪和裘法祖的专业对战争很有用,不是季羡林那种梵语、吐火罗语冷门专业,而且都是学霸。李国豪1940年对德国造桥技术有很出名的创新,裘法祖到战争结束时已经是医院的分院院长,所以德国人对这两位技术过硬的学者非常尊重,连党卫军都得对他们客客气气。26岁的裘法祖还娶了个18岁的德国中产阶级姑娘,用自己的面子硬救下了几十个犹太人。二人后来分别在上海同济和武汉同济当终身名誉校长,可见我们搞技术的到什么时候都有饭吃。裘法祖先生《写我自己》节选
我在医院里工作并不是没有困难的,但总的来说还比较顺利,主要是我绝对不谈政治,只是埋头苦干,经常代他们值夜班,也从不休假。他们需要我工作,而我又需要尽快尽多地学习到本领。我和大多数德国同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只有一个外科医生名叫 Hess例外。他竟向医院领导提出,不许我检查德国女病人,幸而我的恩师Bronner教授把他顶了回去,使我度过了这个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