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方法及研究现状

2025-04-06 01:03: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采用方法技术

成矿区带构造叠加晕预测法。

2.技术发展现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赵伦山、吴悦斌、沈镛立教授在1990年对牟乳金矿带的牟平段(304km2)进行了基岩地球化学测量研究[1],取得了中国第一个成矿区带基岩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找矿效果显著,出版专著《基岩地球化学测量方法》[1]。主要成果:以解决基础地质和找矿问题为目标,提出了以目标追踪采样为主体的基岩地球化学成矿预测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方法是:按1∶2.5万比例尺,将研究区划成1km2网格,每个单元格内采4~7件样品,其中采背景场1~2件,构造蚀变带3~5件,多元素分析后,形成两种图,即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图和基岩地球化学异常成矿信息图,前者研究区域成矿地球化学背景与成矿关系,后者主要是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与成矿预测;区域成矿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总结出区内反映区域上不同岩石类型元素组合特征,根据区域上元素异常分布可划分不同岩石类型的分布范围;构造成矿信息图反映了区域上的成矿规律,区域异常沿主构造分布,反映了金矿成矿信息,提出了控矿构造,圈定了金的成矿远景区和预测靶区,为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取得显著找矿效果,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到2010年,经过近20年,还未见有更系统的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专著或论文,《基岩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成果仍处于领先地位。

该方法需进一步研究有三点:①逐一追踪区内主成矿断裂构造及对各构造系统采样,对区内各主要断裂构造进行地球化学研究;②确定同一断裂构造成矿相对较好的地段;③对各矿点进行评价预测。

3.构造叠加晕方法[2]

构造叠加晕方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惠教授等在研究和发展原生晕找盲矿理论基础上开创的找盲矿新方法新技术。该方法是根据金受构造控制,金矿成矿成晕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的特点及金矿每一次成矿都有明显的轴向分带(即每次成矿形成的矿体都有自己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的特点,提出了原生晕叠加理论,研究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矿体(晕)的轴向分带及其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建立矿床的叠加晕模式,确定盲矿预测标志,用模式和标志进行深部盲矿预测,提出预测靶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采用构造叠加晕法对50多个矿山研究-预测-跟踪,经统计,部分矿山对构造叠加晕预测靶位验证见矿,已累计找到金金属量278.6吨,取得了显著找矿效果。

成矿区带构造叠加晕研究为首次示范性研究。构造叠加晕法过去主要用于矿山深部找矿,还未见过成矿区带利用构造叠加晕方法进行成矿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