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系统的复合关系

2025-04-16 15:58: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研究区跨越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经历了太古宙、古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等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岩浆演化、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相当复杂。上述不同方向的构造形迹是不同时期地质构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构造体系间的复合现象表现明显,从而形成了研究区复杂的构造格局。尤其是东西向构造带中每个地块都不同程度地与其他构造体系组成复杂的复合及联合关系,并派生出许多中小型旋扭构造,组成和形象都极为复杂。而各种构造体系的这种联合、复合现象,对于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展布及富集均有着异常重要的控制作用。

根据实际地质表征,研究区不同构造体系间的复合现象主要可以概括为归并、反接和斜接3种形式。

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归并主要表现为一个较老构造体系的某些成分经过轻微改变后,成为较新的构造体系的一些组成部分。其次表现为属同一构造体系的低序次成分利用了高序次的成分。研究区内属于前者的明显例子是原属东西向构造带的变质岩块,本来是呈东西向出露的,而其中的一部分岩块,由于被卷入了华夏系、新华夏系而改变原有方向,故沿北东甚至北北东方向展布。这种现象在锦山—黑里河一带比较常见,八里罕断裂西侧,太古宙变质岩中的褶皱构造轴向由西部的近东西向逐渐转变为北东走向,显示出受八里罕-红山断裂的强大影响。

反接也是研究区最重要的一种复合关系,主要表现在新华夏系断裂带明显地切断东西向构造带。如乌丹-梧桐花、红山水库-八里罕、中三家断裂带等处,均见新华夏系断裂切断了东西向构造。如在中三家断裂带与承德-北票断裂复合部位,将原东西向断裂改造成北东向。在燕山期影响强烈的地区,基底变质岩中的片麻理转变为北东—北北东向,如在辽宁建平一带片麻理除局部仍然为东西向外,普遍在北60°东左右,向北西倾斜,倾角较陡,一般60°以上,部分近直立,形成一个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基本上与叶柏寿深大断裂带相互平行。在叶柏寿以北地区,由于受到叶柏寿深断裂和中三家冲断层、安太沟冲断层由北西向南东逆冲的结果,致使岩层发生倒转。倒转部分的地层走向基本没有变动,倾向南东,倾角在60°左右。同样,在八里罕断裂西侧的热水一带,片麻理走向也随着靠近八里罕断裂逐渐转变为北东50°~70°方向。

斜接主要表现为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断裂带与华夏系的复合关系方面。研究区中的华夏系构造带在本地区的走向一般为北东50°~55°,而新华夏系的走向一般则为北北东30°,两者之间的交角为20°~25°之间。除西北部克什克腾旗南部的华夏系褶皱外,本区华夏系构造更多地表现为一系列北东向的隆起带,而新华夏系多为断裂,二者复合关系主要表现为新华夏系切割华夏系。最为明显的例子为八里罕断裂带对黑里河-库里吐隆起带的切割关系。

联合现象主要展示于华夏系靠近东西向构造的地区,如邻近西拉木伦构造带处,可见华夏系主压面的走向由北55°东逐步改变为北东东向(70°~80°),且越趋近西拉木伦构造带,这种改变越明显,以至完全呈东西延展。

总体上看,研究区被几条东西—近东西向深大断裂带和几条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所分割,形成菱形块体。各个菱形块体又总体上呈现隆起与断陷盆地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这一构造格局是研究区在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等几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综合作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