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老祖先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这些古语世代传承,蕴含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古语中不仅有为人处世之道还有关于气象以及生活的相关经验,如今生活条件和古代相比大为改善,但是很多生活经验其实是不变的,因为这些俗语并不过时,而我们也有责任传承文化,让这些俗语更好的保留下去,并理解其中的意思。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这些俗语正是老人生活经验的结晶,更应该被重视,其中有一句古语"墙上加墙,家破人亡",背后的道理值得深思。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吃穿住行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要是这些需求都不被满足的话,人就没有幸福可言。住是基本需求之一,从古至今历来如此。古人的房屋和现在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古代,平民居住的都是茅草屋,只有达官贵人才住得上木屋或者是阁楼,住房历来都是身份的象征,皇帝的皇宫气势恢宏,一般人也没有能力建设如此宫殿,皇宫内各种各样的宫殿让人目不暇接,如今的故宫也是封建王朝权力的象征。皇宫的建造就耗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当时的技术水平低,几乎所有的工序都是有人来完成的,每次修筑宫殿都会投入巨额物质财富,而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这个实力的。
在古代,平民家的房子基本都是茅草房或者是木质结构,房屋的承重能力很低,要是在墙上面再加上墙,盖楼的话,房屋很可能就会倒塌,因而造成家破人亡的惨剧,虽然这是一句俗语,表面看是一个常识,但是背后的引申义令人深思。这句话其实并不是强调墙上面不能加墙,而是指基础不好的墙上面是不能再加墙的,墙能够承重的强弱并不是墙本身而是墙下面的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意思就是说要打好基础,在造房子的时候也是如此,必须打好基础,不然会家破人亡。
无论什么时代,住房都是基本需求之一,房屋的质量也关乎一家人的生命,质量不好的房子一方面住着担惊受怕,另一方面还有倒塌的可能,万一倒塌了,房屋会砸死一家人,关于家人的生命,所以房屋这件事不是小事。而古代就有很多人因为没有住所而流浪街头,很多平民只能住在难以抵挡风雨的茅草屋内,甚至有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时候,对于平民来说,房屋不仅只是一个住所,更是一个心灵的避难所,要是连房屋都不能遮风挡雨,活着就没有安全感,也就没有什么盼头了。
现在和古代相比,住房条件改善了很多,大多数人都有心仪的住所,平民百姓也能住上高楼大厦了。如今的住房质量也提升了不少,很少有人住茅草屋,国家也为一些困难群众解决了住房问题,因此人们的幸福感也大大增强了。其中农村的住房条件变化更大,几十年前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很少有人能住上砖瓦房,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中高楼林立,更多的人去了城市。
"墙上加墙,家破人亡"不仅仅是说住房安全,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句话强调的是基础的重要性,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打好基础,不打好基础,做事出蛮力,最后还是功亏一篑。其次为人处世不能急于求成,就像盖房子一样,急于盖高楼大厦不事先打好基础的话,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打好基础是不行的,无论做什么都要讲究基础。只有重视基础,做任何事情才能有成效有结果,不重视基础的话,做任何事情都很难成功。因此做事之前应该先打好基础,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古人的话往往蕴含着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道理也是人生的宝贵经验,即使是历经千年,如今依旧受用。对待这些古语,人人都有传承的责任,除了传承之外,还要理解其中的意义,这样才能发挥其效用。"墙上加墙,家破人亡"浅层的意思不难理解,但是直至现在还有这样的悲剧发生,要是深刻理解了这句话就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对于俗语,我们首先应该知道,然后是理解,最后是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对俗语有准确的把握。俗语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不能丢弃,应该传承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其中所蕴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