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秦汉史专业的学生,很高兴能帮助您。楼上的朋友已经将大致的情况说明了,这个大框架基本是正确的,我现在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补充。
政治上,除去楼上所说,汉武帝时期还出现了大司马大将军这个职位,这个职位在西汉后期影响极大,从霍光开始,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就超过了丞相,这为后来的外戚专权打造了一个平台,西汉后期的王莽一族几代人都操控这个职位。在对地方上,除了使用推恩令外,武帝还用武力镇压了诸侯的叛乱,并下放绣衣使者加强地方的监督。为打击豪强,将各地豪强迁至首都附近,并任用酷吏进行管理。唐太宗从新划分了全国的行政体制,修改了”道“制度,另外北庭都护府是武则天创立的,不是太宗创立的。
经济上,汉武帝时期还创立了均输平准制度,以调控地方的物价,在土地制度上抑制大地主的兼并,并且开发了许多对外的贸易线路。唐太宗使其继续完善了北朝以来的租用调和均田制,因为平定了突厥,所以西域贸易顺利通畅。
军事上,汉武帝是四面出击,不仅仅打击匈奴,在东方,他出兵朝鲜半岛,建立了乐浪等四郡,在东南方,他出兵平定闽越的叛乱,在南方,灭掉了南越国,在西南方向上,开拓西南夷。唐太宗击败了东突厥,将其瓦解收编,安定了北方,在西域,远征高昌等国,建立了对西域的控制权,被北方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他晚年进攻朝鲜半岛,虽然有些得不偿失,但还是确立了唐在朝鲜半岛的霸权。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在用董仲舒的策略尊儒,但对百家并没有罢黜,汉武帝对法家尤其重视,而且其本人也很相信阴阳五行学说。武帝建立了完整的儒家教育系统,设立五经博士,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唐太宗采用兼容的思想,李唐自称老子后裔,国家尊道,但很多皇帝信奉佛教,太宗对于儒释道的发展都给与了巨大的支持,因此唐初期文化相当繁盛。
在民族关系上,汉武帝对匈奴予以了坚决的打击,对西域、西南夷和百越则采用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办法。但其在用人上往往不计较民族出身,很多匈奴降将或其后代在汉朝都担任了重要官职。唐太宗的政策与汉武帝相似,对于突厥等威胁较大的民族予以坚决的打击,对于其他少数民族则主要采取怀柔政策,因为李唐王室本身就有胡人血统,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显得更加开放,所以其被尊为天可汗。总之,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汉武帝和唐太宗时期都是汉族强盛的时期,因此在强大的国力下,汉族对于其他民族有着绝对的优势。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1.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2.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1.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2.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 1.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2.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思想
文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举办太学 2.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 1.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2.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内外朝制,刺史制度,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政事堂
安西、北庭都护府
经济 将地方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 丝绸之路全盛
军事 三次击退匈奴,设河西四郡 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
思想变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科举制发展
名族关系 三次击退匈奴,设河西四郡 文成公主入藏,
张骞出使西域 安西、北庭都护府 ,
太宗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