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喜欢曹植,但最后的继承人却是曹丕。是曹操仔细考虑之后做的最终决定,也是最好的决定。那么有哪几方面呢?
第一是曹植的班底有缺陷。曹植因为为人正直豪爽,手下谋士也不少。被他认为左膀右臂的却是杨修和丁仪两人。杨修才华横溢,但是他为人太过于放才恃旷,连曹操都不放在眼里。曹操特别不喜欢他,恨屋及乌,自然对曹植也是讨厌咯。
第二是从名气、才华和影响力来看,曹植继承王位完全有能力和资质的,但实际上曹植却不是继承王位的合适人选。曹植是个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为人轻浮固执,并不适合治理国家。
第三是和曹植是当时的年龄最大的儿子存在一定的关系。众所周知,在东汉末年,曹操的长子曹昂就战死沙场了。在曹昂去世之后,曹植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曹操的嫡长子了。
第四是曹丕做事阴险,为人处事有手段,又随着曹操征战有军事经验,种种大于曹植。曹丕和大臣们处事圆滑,低调行事,会收买人心会隐藏自己,大臣们没少在曹操面前夸曹丕,这点对曹丕很有利。曹操不是想让曹植继承王位,是喜欢曹植的文采。曹操知道治国安邦需要文武百官的拥护,有政治手段的人才能稳坐江山。
我们回过头来想,如果当初曹操选择立嗣曹植继承王位,曹植不喜欢谋权,也就不会依靠司马家。这样的话很有可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曹魏也就不会过早的衰亡了。
我觉得是因为曹操也认为当一个帝王一定要有狠毒的心。显然曹植实在是太仁慈了。
曹植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他性格较为懦弱,为人轻浮,没有识人之名,就像杨修等人皆是不好的,但是曹植却倚重他们。
治国理政不能只有文才更重要的是权谋与机变。没有铁血手腕政权不稳,文人可以赋文作诗,但治国理政不能只会写诗赋文。
我觉得不让曹植继承皇位,是因为他不是很喜欢他这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