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有哪些生理性病害?怎样防治?

2025-04-17 00:08: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由环境条件不适宜引发的。主要表现症状是:
(1)花菜型畸形。
杏鲍菇子实体原基不断生长,菌柄丛生并分叉,不形成菌盖,在菌柄端膨大处又形成小菇蕾,类似花菜状。其病因是栽培室通风条件差,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太高(1800毫升/米3以上),空气相对湿度接近或达到饱和。防治办法是加强通风换气。当子实体原基形成时,要加强通风换气,保证菇床上有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1000毫升/米3以下,相对湿度在95%以下。(2)脑状畸形。
杏鲍菇原基形成后,有的长出粗柄或不长柄呈脑状,不分化成菌盖。其病因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1500毫升/米3以上)和光线太弱。防治办法是改善通风条件,增加光照。子实体原基形成后,每天必须通风2次以上,每次30分钟,使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000毫升/米3。另外要适当加强光照。出菇期光线不足的菇房、防空洞、地下室,要安装电灯泡;室外出菇的,可调整遮阳网或黑色地膜的密度,使光照强度达到能基本上看清报纸上的字迹的程度。但子实体正常后,在接近七分成熟时,要降低光照强度,否则子实体因有趋光性会弯曲,降低商品价值。(3)矮脚型畸形。
菌柄短粗,菌盖小,有裂纹,色浅。其病因是温度低,湿度小。防治方法是提高温度在16~18℃,控制空气相对湿度在85%~93%。(4)细柄大盖菇。
长出的子实体柄细盖大,类似平菇。其病因:一是菌种转代次数过多,造成菌种退化;二是生产的菌种质量低劣,或采用三级种或锯末菌种进行栽培;三是栽培室光线过强引起的。防治方法是严格控制菌种继代次数,用麦粒生产二级种;调控好栽培室的光照强度,在原基形成期,光照可强些,达200勒克斯以上,但当原基已分化出菌柄、菌盖后,应适当降低光照强度至50~100勒克斯,相当于基本上能看清楚报纸上的字迹的照度。(5)幼菇萎缩干枯。
幼菇及菇丛生长瘦弱,子实体呈黄褐色,菇体从顶向下萎缩枯死,分化形成的小菌盖及菌柄呈皱缩干瘪状。这是由于生理缺水和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所致。防治方法是调节好培养料的含水量,出菇期保持菇房相对湿度在85%~93%;出菇前后培养料含水量过低时,应及时喷水、浸袋。(6)水肿菇。
子实体水肿状,半透明,已停止生长或死亡。病因是子实体受雨淋或喷水过重,致菇体发育受阻或死亡。防治方法是适当加强通风,禁止直接往菇体上喷水,防止雨淋。(7)瘤状菇。
在菇盖表面长出一些不规则的瘤状物,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参看10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