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念私塾,教育方法跟现在不一样,死记硬背,背不上来,老师就打。挺聪明的学生,让老师都打糊涂了。班里有位同学,就怕老师让他背书。那时候念《百家姓》啊,头两句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学了半个月,没背下来,背上句忘下旬。怕老师叫他,老师偏叫他。
“背书。
“背书。”
“赵钱孙李周吴郑玉。”
“赵钱孙李周吴郑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记住了吗?”
“记住了。”
“背”
“赵钱孙李,赵钱孙李……”
“怎么总赵钱孙李呀!下边哪?”
“下边忘了。”
“下边儿不是周吴郑王嘛!”
“对了,周吴郑王,周吴郑王……”
“上边儿哪?”
“上边儿?上边儿房顶子。”
“房顶子干吗?我给你讲讲吧。”《百家姓》没讲儿,老师也糊徐了,给他胡批乱讲。“这个赵啊,我不是姓赵嘛,你不是管我叫赵先生嘛,忘了不要紧,想赵先生的赵。”
“哎,忘了我就想您。”
“想我干吗?想赵。钱哪?你上学我不得跟你要学钱吗?要学钱的钱。”
“要学钱的钱。”
“孙?装孙子的孙哪!”
“装孙子的孙。”
“李?不讲理呀。”
“不讲理的理。”
“周啊?瞎胡诌的诌。”
“瞎胡诌的诌。”
“吴?无赖尤啊。”
“无赖尤的无。”
“郑,街面儿常说,某人某人不正经,不正经的正。”
“是,不正经的正。”
“王?老王八的王嘛!”
“老王八的王。”
“记住了吗?”
“您这一讲啊,我都记住了。”他把正文儿没记住,把闲篇儿都记住了,由下往上背,嗒,这份儿难听。“老王八,不正经,无赖尤,瞎胡诌,不讲理,装孙子,要学钱,赵先生。”
啊!见物涨价见人挫寿有这么一句话,叫“见物涨价,见人挫寿”。这是说话的规矩。
怎么讲哪?先说“见物涨价”吧。
别人买件东西,你见了以后,价往高处说,对方听着就高兴。
“张先生,我买把扇子,您看看。”
“好,我瞻仰瞻仰。噎,这花鸟真有点儿于非厂的笔意,这字也好啊j赵体,跟赵孟嫁的小楷难辨真伪。檀香骨,哎呀,太好了,多少钱买的?”
“十块钱。”
“便宜呀,这么好的扇子十块钱,哪儿买的?明天方便您也给我买一把,好好,您收着,别弄坏了。”
对方高兴。不按这个规矩说就别扭了。
“张先生,我买把扇子,您看看。”
“我看看,哎呀,挺好的扇面儿,上边儿画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多少钱买的?”
“十块钱。”
“什么!十块钱?十块钱买这个,你真是有钱没地方花去了,别说十块钱,白给我都不要!”
这位非气吐血不可!
怎么叫“见人挫寿”哪?这也是规矩。街上遇见上岁数的了,你说他岁数小,他爱听。
“老大爷,今年高寿了?”
“还小哪,七十三了。”
“苓,不像不像,说您六十都有人信。”。
“小伙子,借你吉言。”
老头儿心里痛快,要是不按这个规矩说,也别扭。
“老头儿,今年多大了?”
“还小哪,七十三了。”
“嘿嘿,七十三还嫌小哪,秦始皇那年头儿,六十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