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过程中,人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功能变化,这些功能变化一般可分为:锻炼前状态、锻炼中稳定状态、锻炼后的疲劳和恢复过程等几个阶段。掌握各阶段的规律,运用于身体锻炼的实践当中,对增强体质大有益处。
一、把握当日的身体状况,在当日运动前,若出现如下症状,表明运动过于激烈或强度过大,应该中止或改换轻度运动:
1.睡眠不足。
2.有过度疲劳感。
3.宿醉酒后(宿醉未醒)。
4.受强的精神刺激后。
5.感冒、痢疾或其他身体不适。
6.使用药物后(神经镇静剂、降压剂、心脏病类药物等)。
二、环境条件
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运动,对锻炼年轻人的意志与耐力会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因此,运动时应注意时间段的选择。夏季应选择凉快的时间段进行运动,冬季则应在暖和的时间段参加运动。
三、食后锻炼时间
一日中什么时间锻炼最适当呢?这个问题实际是运动与饮食的关系问题。结论是食后一段时间内应注意避开运动。其理由是:
1.刺激胃肠。若饱食后进行运动,会给胃肠带来机械性刺激,使胃肠内溶物左右上下振动,可引起呕吐、胃痉挛等症状。
2.血流分配紊乱。饱食后消化器官需要大量血液来消化吸收,当全身肌肉在运动时,也需要大量血液参与,于是就会夺取消化器官的血液量,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的紊乱,这种紊乱既影响运动效果又危害机体。
3.影响运动效果。人体进食后体内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此时若要锻炼,运动效果不显著。
另外,食后胰岛素分泌上升,可抑制脂肪的分解,能量的来源就会受到限制。据研究,强度运动可在食后两小时后进行,中度运动应在一小时后进行,轻度运动在半小时以后进行最合理。据此可以推出几个运动的时间段,如下所示:
早晨时间段:晨起~早餐前。
上午时间段:早餐后两小时~午餐前。
下午时间段:午餐后两小时~晚餐前。
晚间时间段:晚餐后两小时~睡前。
以上各时间段都有其特点及不利点,例如早晨时间段,人体进行强烈运动时,可促使交感神经兴奋起来,这种急速变化可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并影响全天精神状态,对健康有害。另外这个时间内血糖正处于低水平上,运动能消耗大量的血糖,容易导致低血糖症状发生。而在上下午时间段运动时,则又受上班、工作、家务等客观方面的影响,而且,夏季里这些时间段又最热,因此也应看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体体力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受机体“生物钟”的控制,一般在傍晚达到高峰。比如,最大摄氧量的枯点在下午6时,心脏跳动和血压的调节以下午5~6时最为平衡,而机体嗅觉、触觉、视觉等也在下午5~7时最敏感。因此,傍晚锻炼的效果较高。
另外,人体在下午4~7时体内激素调整和酶的活性也处于良好状态,机体适应能力和神经的敏感性也最好。所以,专家们提倡傍晚锻炼,但在晚间时间段内,如进行高强度运动,也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妨碍入睡等。因此选择哪个时间段进行何种运动项目,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及生活习惯进行合理安排。
四、准备活动
1.准备活动的目的
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能使机体逐步地进入运动状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行各种预备练习,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并达到适宜水平;还能加强各器官活动和各功能活动(特别是植物神经功能)的兴奋性,为机体正式进入运动状态起到预热作用。
2.准备活动的作用
促使代谢活动旺盛,提高机体呼吸及循环功能;
利于氧气吸入及运输,提高氧在体内的利用率;
提高体温,使肌肉、肌腱的供血充分,预防肌肉撕伤及肌腱断裂;
增加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的柔韧性;
促使身体内部各功能器官进入运动适应状态,有效预防运动创伤发生;
充分发挥机体运动功能,提高运动效果和运动成绩。
3.准备活动的内容
准备活动一般有快走、慢跑及原地连续性徒手体操等全身性活动形式。这些活动能使四肢关节活动度加强,有助于一般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在此活动之后,最好再做一些与主项运动内容有关的模仿练习动作,这样可促使大脑皮质中的运动中枢兴奋性达到适宜水平,身体状态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运动效果。
准备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强度的大小,应根据运动者年龄、身体情况、训练水平等作相关调整与正式运动之间有1~3分钟的间隔较为适宜,也可不休息直接进行锻炼,切忌准备活动后休息时间过长而失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