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质的迁移和沉淀

2025-04-06 05:46:3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流体包裹体成分计算的pH值多集中在6~8,为偏碱性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400℃,集中在200~300℃,成矿压力为(0.2-2)×108Pa。与国外典型的绿岩带金矿基本一致。

图2-15 断层中流体压力(P)和剪应力(t)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McCaig,1988)

a-断层中磨擦滑动带内的变化特征;b-断层中半塑性变形带内的变化特征

尽管流体包裹体成分中Cl-在阴离子含量中占优势,但从矿石中存在大量硫化物推测,还原硫在成矿流体中应起决定性的作用。Shen-berger(1995)的研究表明,当pH值近中性,溶解硫的总量保持在0.01~0.1mol/L时,金的溶解度可达(1~100)×10-9,而只要金的浓度为(1~10)×10-9,就足以形成有经济品位的金矿化。此外,Fyfe(1991)认为在高温状态下,CO2等气体相即可直接携带大量的金。Seward(1991)的研究表明:“Au(2)硫氢配合物对大多数热液金矿床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根据成矿流体的组分、温度和压力,与其他配合体如氯化物形成配合物在某种程度上对溶液中金的总量有所贡献”。

矿质的沉淀可能有三个原因:①剪切带的韧-脆性过渡带,当流体压力(P)小于静岩压力(P)时,矿液持续聚集,而当P大于P时,塑性变形的岩石发生破裂(水力压碎作用),从而造成压力的骤然减小,流体发生不混溶,Au的配合物失稳沉淀(图2-15)。石英中气相和液相包体共生的现象说明了不混溶现象的存在,而控矿剪切带成矿时多次的韧-脆性重复转换也是水力压碎作用的反映。在五台山东腰庄金矿床,水力压碎作用形成的砾岩极为发育。②较热的成矿热液和较冷的天水发生混合冷却过程。岩石的渗透率在韧-脆性过渡带之下较小,而其上较大,被下渗的天水饱和充填,当沿韧性剪切带上升的高温含矿流体到达韧脆性过渡带之上时遇到了较冷的天水,二种流体混合使成矿溶液失稳而沉淀成矿。③氧化还原反应,如还原性强的含矿流体和氧化性强的围岩(含有丰度的Fe3+)发生蚀变反应,产生硫化作用,导致金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