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现代人把佛学和道家思想当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们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别,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备特殊的“德”。历代人们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终明了“道”为何物的人极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极大部分却是论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难于理解它,不实修只从文字上理解道为宇宙之道者更难于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与“德”合二为一,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实已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无遗
【道】—— 即是:规律。
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与其相对应的,老子提出“顺道而为”的方法论。
用在{政治}领域里,就是老提倡的: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
【德】的命题是【道】的延伸之一,也就是积极方向上的“顺道而为”。
【德】的本质是【善】,故老子云:“上善若水。”
具体表述就是:顺道而为善就是【德】;顺道而为恶就是【失德】。
---------------------------------------------------------------------
世界观上,【道】—— 规律,无积极消极之分;
方法论上,【顺道而为】 也没有积极消极之分;
上善若水,忘了这一句, 为者就是【失德】了。
以自然辨证的哲学手法
循循善诱的教导后人
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用心良苦。
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总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是世间规律性的总和。
二、德
何谓德?古代汉语词典把德译为道德;操行;政治质量。在《老子》一书中,老子把“道”喻为宇宙万有的总标准、总原则,而“德”则是其总标准所呈现出的总效力、总力气,是道运转变化所产生的种种景象,是道显示出的以自然有为而无不为创生万物的崇高品格。换言之,道创造了万物,万物各自表现出的本性就是“德”,它是“道”所赋予的,是“道”的表现,没有道,就没有天地万物,没有德,天地万物就得到了其本性。
这个其实需要你自己去参悟;老子的道德经非常的深奥,内涵丰富,从古到今解释的书就有一大推,所以自己可以想找一些相关的注释综合的看一下,然后自己多体会,或许有些意外的收获;
道可道,非常道。这里开始是道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里开始是德经了。曾经有看过一个大师说道德经是分成道经跟德经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们不是大师可以不必要这么看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人,没有必要分上身和下身。难道非要从肚脐那里一分两半然后准确的定义上下身吗?整篇道德经揭示了宇宙万物永恒不变的规律,德经也就是阐述作为自然物种的人,怎么样去修炼也可以去体会这样的规律,相互渗透体会才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