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水师用船,被称之为“战船”,能被称为军舰的,只有近代海军了
1、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军舰也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军舰:定远、镇远。1880年(清光绪六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 并派刘步蟾、魏瀚、陈兆翱、郑清廉等驻厂监造,该级舰设计时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英国“英弗来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二舰的优点,为“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两舰均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海战中日本舰队旗舰“松岛”被“镇远”舰主炮命中,引发大火而丧失战斗力,被迫退出战场。但由于北洋水师是突然遇敌,准备不足,“定远”、“镇远”弹药匮乏,在海战中未能充分发挥战斗力。二舰又参加了其后的威海卫保卫战,1894年11月14日“镇远”舰在进港时因不慎触礁受伤,又由于旅顺船坞被日军攻占而无处修理,已不可能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于次日夜引咎含恨自杀。“定远”舰于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内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偷袭受伤,9日“定远”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次日“定远”舰被自爆,2月17日“镇远”舰被日军掳去编入日本舰队仍名“镇远”,成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铁甲战列舰,曾参加日俄战争及明治33年在神户举行的海上观舰式大校阅。
2、中国第一艘自制全钢甲军舰,平远巡洋舰。福州船政所造第29艘舰船,是福州船政局在参考法国设计师白劳易3艘近海防御军舰基础上,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参加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被日军俘虏。
3、甲午战后重建海军的最大军舰:海天、海圻,排水量4300吨。 是甲午战争后,总理衙门主导海军重建事务期间,中国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的一型穹甲巡洋舰,所用经费主要从为马关赔款的借贷中挪借。二舰建成后,1904年4月25日“海天”舰在长江口鼎星岛附近海域触礁遇险,后经施救无效,在拆卸武备后被迫放弃。“海圻”舰此后参加了1911年赴英美等国的访问、游历,归国后编入民国海军第一舰队,1916年随护法舰队起义南下广东,与北洋政府对抗。1923年从广东北叛,投靠直系军阀,后又编入奉系军阀的东北海军。1933年从东北海军南叛,投奔广东军阀陈济棠。1935年又叛离广东,被南京国民政府接收。1937年9月25日在江阴至靖江段长江江心沉没,成为江阴阻塞线的一部分。1960年5月27日被整体打捞出水,拆解炼钢。
4、中国最先进的训练巡洋舰:肇和、应瑞,排水量分别是2600吨和2460吨。在这两艘军舰以前,清末海军和民国海军,很少有专门的训练巡洋舰,多数是用的现役军舰暂代或运输船改造(只有通济舰是福州船政局专门建造的练船,但是只有1900吨,而且比较落后)。这两艘军舰是清末专门在英国订购的训练巡洋舰,转载当时最先进和齐全的武备和机器(不是最强的),是承载海军崛起希望的军舰,在民国海军中备受重视。但是由于国力窘迫、历次内战和海军分裂,最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肇和: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造价21万英镑,1913年(民国二年)归国。应瑞:英国威克斯公司建造,造价20万4千英镑,1913年(民国二年)归国。
5、至于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后接收的军舰和建国后的解放军海军军舰,不大清楚,但是也都是在不停的引进外国装备,在国际上谈不上领先,远远比不上定镇和肇和应瑞在当时国际上的先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