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
人存原理
是霍金在书中提到了“人存原理”这个概念,其释义为: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这个样子, 那是因为我们的存在。科学工作的一切活动如果脱离了人的存在,就不会有任何意义可言。 人存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和描述,都带有我们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我们之所以看到宇宙是这个样子。是因为它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去观察它。
粗略的讲,人存原理是讲,我们看到的宇宙是这种样子,至少在部分上是因为我们的存在。从整体外观上看,刚好和完全可预见的统一理论的梦想正相反。在同一理论中自然定律是完备的,而世界之所以是这样子的,是因为他不可能是别的样子。人存原理具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从弱到无聊,到那些强到荒谬的程度。虽然大多数科学家对人存原理的强的版本持怀疑态度,但是仅有很少人对弱的人存原理的论证有怀疑态度。
弱人存原理归结成解释我们能够在宇宙中的那些不同时期或者部份中栖居。例如,为何大爆炸发生在大约一百五十一年以前的原因是,宇宙必须足够古老,是某些恒星已经完成他们的演化以产生像氧和碳那样的元素,我们就是由他们构成的,而宇宙也必须足够年轻,使得某些恒星依然在提供能量以维持生命。
在无边界的设想的框架内,人们可以利用费恩曼的规则,把数赋予宇宙中的每一个历史,去发现宇宙中的那个性质很有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要求历史包含有生命存在并且是有智慧的,所以必须贯彻人存原理。当然,如果人们能证明宇宙的一些不同的初始状态很可能以演化到产生象我们今天观察到的一个宇宙,人们将会对人存原理更加欢欣鼓舞。这就意味着我们息居的宇宙的部分的初始状态不必被很仔细的挑选过。
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我们的存在。科学工作的一切活动如果脱离了人的存在,就不会有任何意义可言。人存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和描述,都带有我们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水准,同时,其认识成果都不违背人的判断标准。由此我联想到,教育的真谛就是“人存”,它的起点和归宿都应以人的存在为基础,教育的一切活动和根本任务,都应以人的价值为最高宗旨。其实,这样的信条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命题,它早在教育活动萌芽之时人类就已经认识到的,只不过在教育发展到今天,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命题的真正意义,教育开始脱离人的本性的张扬,把本来是人所创造出来的对象性的东西作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违背“人存原理”而走向“人的异化”,这可能是教育的最大失误。
人择宇宙学原理Anthropic Cosmological Principle(简称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概括的讲是尝试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宇宙是这样的”,而人择原理的答案是,“某程度上是因为这样的宇宙才允许类似人类的智慧物种存在,才有可能会有生物意识到有宇宙这个概念”。这条原理很复杂,但简而言之,即谓正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我们这个宇宙的种种特性,包括各个基本自然常数。因为宇宙若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来谈论他。
人择原理的最早起源不明,大多数可查证的资料都在上世纪,同时也被认为和意识形态有关,哲学家们似乎并不意外物理学家提出的人择原理。1973年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布兰登·卡特(Brandon Carter)在哥白尼诞辰500周年时提出了人择原理并将其分为两种:弱人择原理和强人择原理。弱人择原理认为:作为观察者的我们之所以存在于这个时空位置,是因为这个位置提供了我们存在的可能。而强人择原理则认为:我们的宇宙(同时也包括那些基本的物理常数)必须允许观察这在某一阶段出现。卡特提出人择原理后,很多人对其作了解读和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宇宙学家约翰·巴罗(John D. Barrow)和物理学家弗兰克·提普勒(Frank J. Tipler)。人择原理被分为三种,弱人择原理、强人择原理和终极人择原理。人们通常使用巴罗等人提出的叙述:
弱人择原理: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所有量的观测值,不是同等可能的;它们偏爱那些应该存在使碳基生命得以进化的地域以及宇宙应该足够年老以便做到这点等等条件所限定的数值。
强人择原理:宇宙必须具备允许生命在其某个历史阶段得以在其中发展的那些性质。
最终人择原理:包含智慧的信息处理过程一定会在宇宙中出现,而且,它一旦出现就不会灭亡。
弱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生存在众多个宇宙演化模型中一个,假如我们不是身处现在这模型,即宇宙会以不同方式演化,我们也不会在这里。而强人择原理就更肯定宇宙一定会生出有智慧生物,不允许宇宙以其他不能够令我们生存之选择出现。当我们出现后,文化将会以一种有智慧的形式存在下去并传遍宇宙,并终会达到极点和其他宇宙进行交流。多数物理学家都不大喜欢强人择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