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可以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这个理论认为,个体在与社会交往中,会对各种不同的交往关系进行得失权衡,并据此决定是否继续或终止这种关系。
当个体从某个关系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他从这个关系中付出的代价,他就会对这种关系表示认同,并愿意持续这种关系。相反,如果代价大于收益,个体就可能表现出对这种关系的回避或抵制。
在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中,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对于某个特定对象(例如,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观念)的态度,是在长期的互动交流中,根据这个对象对自己的利益得失进行评估后形成的。同样,态度的改变也是因为个体在互动中发现自己从这个对象那里获得的收益或付出的代价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态度的转变。
然而,这个理论也强调了诱因的影响。诱因是指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或影响其态度形成的外部因素,例如,奖励、惩罚、环境等。个体在互动交流中,会根据诱因的强度来决定是否采取某种态度或行动。
总的来说,社会交换理论提供了一种从利益得失的角度理解个体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框架。它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而非被环境被动影响。同时,它也指出了诱因在态度形成和转变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