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盆地剥蚀厚度的恢复和古地温研究

2025-04-08 18:21: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景谷盆地在中新世末因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发生了区域性抬升剥蚀,尤其盆地东部更为强烈,这不仅使盆地新近纪地层厚度减小,而且盆地范围也大大缩小,成为典型的残留盆地。对盆地剥蚀厚度的恢复和古地温的研究,对于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和低熟油的成因机理研究都尤为重要。

1.镜质体反射率(Ro)推测剥蚀厚度

由于Ro值的不可逆性,当地层遭致剥蚀后,残存地层Ro值与现今埋深不符,成为利用Ro值恢复剥蚀厚度的基本前提。地表Ro采用经验值0.2%,按牛4井HRo正常趋势线延至Ro=0.20%处,即可求取其剥蚀厚度,如图5-8所示为1050m。按这一趋势线,东部的马六塘地表Ro=0.53%,其对应最大埋深应约1600m,而西部地区,基本无剥蚀。在景谷盆地,据目前的勘探结果,在第三系中未发现火山活动及热侵入事件的影响,使得这种Ro值的古剥蚀推测的可靠性大大增强。

2.泥岩孔隙度法求剥蚀厚度

本研究中,系统地实测了牛4井泥岩孔隙度(表5-1)。根据利用泥岩压实求取剥蚀厚度的一般方法原理,参考国内外常用的经验法,以未压实泥质物(地表)孔隙度为60%计,通过牛4井Hφ曲线所求取的剥蚀厚度约为950m。这一结果和上述利用该井实测Ro值所求结果十分相近。

表5-1 牛4井泥岩实测孔隙度

3.泥岩声波时差(∆t)求剥蚀厚度

在无实测泥岩孔隙度情况下,借助声波时差,系统地读出钻遇各泥岩段的∆t值,建立H—∆t线性关系。地表∆t采用一般经验值680μm/s,据此所求出的剥蚀厚度约为850m。表5-2是大牛圈地区部分钻井根据∆t法所求取的剥蚀厚度,可以看出各井大致是相近的(860~920m)。

4.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推测古地温和剥蚀厚度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是恢复古地温的有效工具。在采集到的大牛圈地区钻井岩心样品和马六塘、课里河及回环村等地表砂岩样品分析基础上,可以得出初步的结果(表5-3)。从表中可见,牛4井N1S2237m,其推测古地温为78℃,牛7井N1S3450m为85℃,牛8井N1S3650m,为92℃。

图5-8 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烃源岩抽提物中4甲基甾烷和补身烷图谱

表5-2 景谷盆地大牛圈地区剥蚀厚度推测(采用∆t-H法)

表5-3 景谷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参数

由于中新世末距今时间较近,本区地理格局、气候条件等因素变化不大,故大致可以现今盆地年平均地表温度20℃和实测地温梯度5℃/100m代表中新世末的平均地表温度和古地温梯度。这样求得马六塘—课里河剥蚀厚度最大约1300~1400m,大牛圈地区约800~920m,回环村约600m。

综合上述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推测大牛圈地区的剥蚀厚度约为800~1050m,盆地东北部的马六塘一带约为1300~1600m,东南部回环村地区约为600m,盆地西部基本未遭剥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