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时候几乎没有完整的宗教系统。只是崇祖、崇天,是一种观念加文化行为的结构形态。儒教如果是一种宗教,它在早期则只是一种观念,甚至不相信鬼神。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至于佛教,则完全是外来的,到了东汉以后才在中国“安家落户”。因此要说中国古代的宗教,也许还得推道教为本土的特产。不过,道教在最早的时候也还是一种观念,来源于“老庄”的哲学思想。后来在秦汉时期与巫术、神仙方术等结合起来,形成所谓“黄老”之道。汉初皇家也提倡黄老之学,到了汉武帝时代,才被儒学所取代。但是道教的正式出现,则是在东汉时期,东汉顺帝(125~144)时,张陵(即张天师)创立“五斗米道”,才正式开始有道教。道教信奉老子,立他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道教”一词最早始见于《老子想尔注》。另外,东汉末年张角又创立“太平道”,是道教的另一派别,他们的经典是《太平清领书》,当时影响也很大。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道教更盛,如葛洪(284~364)笃信道术,著有《抱朴子》。还有孙恩、卢循、寇谦之等。总之,道教作为中国流传的宗教,它的主要思想应当说是“人本”的,即研究人如何在世界上存在,如何与自然、社会建立关系,以及人怎样才能健康地活着,甚至长生不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