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简单理解就是影响小,病灶范围小的脑梗死。其实绝大部分腔隙性脑梗死都没有症状,只是做了CT,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没有典型的脑梗死症状,只是做了核磁共振发现了腔隙性脑梗死。
其实腔隙性脑梗死一般危险性低,大多没有症状,不留后遗症。腔隙性脑梗死是指细小的脑动脉未梢分支血管的闭塞引起它所供血的脑组织梗死了,可能与血栓形成、斑块脱落、血管痉挛、栓子脱落等有关系。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腔隙性脑梗死没有任何症状,那就是高龄的一种特点,也就是只是年龄大了,出现了这种表现。
部分可能会有短暂的意识障碍、言语不利,短暂的头晕、站立不稳、口齿不清,如果梗塞的部位在非功能区可能根本没任何症状。这些情况还是要正规的按照脑梗死的流程治疗,最基本的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药物还是要服用的。
所以,腔隙性脑梗死要不要是阿司匹林+他汀,一方面看症状,一方面看高危因素。我们上面说了如果有典型的症状,还是建议吃药,但大部分腔隙性脑梗死都没有任何症状,要不要吃药呢?这时候要综合判断。
哪些人更容易腔隙性脑梗死呢?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50-60岁后,腔隙性脑梗死呈现出一个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明显递增的趋势。60-70岁接近50%人有腔梗,70-75岁约50-70%做CT或MRI可能发现已有腔梗,80岁以上绝大多数是多发性腔梗。但如果这部分人并没有症状,也没有去做任何检查,根本就发现不了原来脑血管还有梗死,足见大部分腔隙性脑梗死并不可怕。 当然如果有三高不积极控制,或长期抽烟,肥胖,久坐不运动,不健康饮食等等这些情况的人不大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增加,就连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关键看高危因素,来决定要不要吃阿司匹林和他汀:
简单说如果单纯的腔隙性脑梗,没有症状,没有三高,那么肯定不需要吃药。但如果合并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等等问题,那么就要找医生具体评分,来决定要不要吃阿司匹林和他汀。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腔隙性脑梗死都需要吃阿司匹林和他汀,如果没有症状,没有高危因素不需要吃阿司匹林和他汀。对于那些要吃阿司匹林和他汀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一定找专业医生评分来决定,切莫瞎吃药。
阿司匹林,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名字不陌生。阿司匹林是传说中的“万能药”,具有镇热止痛的效果。普通人只要感冒、发烧,都会吃一两片阿司匹林,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后来,研究人员发现,阿司匹林除了能够镇热止痛之外,还具有阻止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心肌梗塞、脑梗塞等。因此,阿司匹林也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心血管疾病来说,阿司匹林可以说是“救命稻草”,离不开也放不下。
说到阿司匹林,就不能不提他汀。他汀是治疗高脂血症等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来降低密度胆固醇,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意义重大。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他汀可以稳定斑块、延缓斑块进展、逆转斑块,达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降低癌症风险等目的。
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阿司匹林和他汀为什么一定要一起吃?既然阿司匹林和他汀都是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为什么医生都要求病人这两种药物要一起吃呢?按照前面所述: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的主要作用是降脂、稳定斑块、抗炎。而心血管疾病大多是因为血管里面有斑块,造成血管狭窄。当斑块破裂出血的时候,血小板就会收到止血的信号,但是血小板止血时难免会形成血栓。血栓可以把斑块造成的出血止住,但同时也堵死了血管,容易造成心肌梗死、脑梗死。
因此,为了疏通血管,就要服用阿司匹林。那么血管里的斑块怎么办呢?如果置之不理,心血管病就无法痊愈。这时候,就要他汀出马了。
阿司匹林和他汀的配合,能够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风险,但是,在服药的时候,也要记住这些注意事项:
1.密切观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有引起出血的风险,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肌痛、乏力、肝功能受损、横纹肌溶解症、过敏、新增糖尿病等风险,因此服药之后要密切关注自己的状态,如果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要选择及时就医。
2.检测血脂
在服药期间,不能对血脂值掉以轻心。如果血脂控制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要及时告知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