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对“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商量来办”这

2025-04-08 07:51:4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的有关“漫话大数据”系列的视点文章,在写第五篇时就打算告一段落了。于是,我就把那一篇的题目确定为《BAT到齐,中国政府统计在行动》,见报的时间是 10月21日。
10月28日至3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与联合国统计司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大数据与政府统计”国际研讨会。来自联合国统计司、联合国全球脉动行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欧盟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电信联盟、世界银行等11个国际组织,以及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加拿大、哥伦比亚、丹麦、埃及、德国、印度、坦桑尼亚、泰国、美国和中国等27个国家的近120位代表参加研讨会。笔者完整参加了三天的会议,聆听了所有的会议发言,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在官方统计中应用大数据,中国与世界同步。本文以此为题,就算是“外一篇”吧。
中国与世界同步,大家正在做的事情大致相同。从会议的议程设置来看,除了致辞、总结、主旨发言、共性的探讨之外,涉及专业领域的主题分别是“手机、全球定位系统和其他跟踪装置”、“卫星影像和其他地理空间信息”、“推特和其他社交媒体”、“交易和扫描数据”。这些方面,既是国际组织、大数据企业、以及先行一步的国外政府统计机构关注和行动的领域,也是中国政府统计部门开展大数据应用的重点,如利用传感器进行交通流量的统计,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播种面积和产量的统计,利用公共平台进行关注度和民意调查,等等。有的国家在某些领域先行一步,如利用手机进行旅游人数的统计;而中国也在某些领域有所侧重,如着手采集网络交易商品的价格信息,如利用网上搜索数据对一些领域的情况进行预判,利用网上交易数据和搜索数据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等等。
中国与世界同步,大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大同小异。谈到利用手机数据进行旅游人数的统计时,多位代表都询问如何与运行商协商合作,能否有合同的范本可供参照借鉴,有的甚至希望国际电信联盟能有一个倡导性、号召性、乃至约束性的文件广而告之。谈到从网上抓取交易数据和价格数据时,有代表立刻提醒,这些数据并非按统计原理采集,因此其代表性并不理想,不适宜对总体进行推算。谈到从推特、facebook等社交平台搜集有价值的信息、了解社情民意时,有的代表说我们国家只有不到5%的人用facebooke,所以做这样的事情意义不大;但同时也有代表却设想,当我们经过研究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搜集和开发数据的方法时,人们可能已经不用facebook了,怎么办?所有这些问题,不也都是我们在研究和应用大数据时想过和说过的吗?由此也再次证明我们曾重复过许多次的真理:天下统计是一家,统计的语言是相通的。
中国与世界同步,大家毕竟都要面对一个共同的未来。无论我们提出多少没有解决的困难和没有答案的问题,大数据时代不仅已经来了,而且正在迅速发展和变化着。在三天的会议结束以后,也就是10月31日,联合国官方统计大数据全球工作组在京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这显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10天以后,11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又创造了新的网购单日交易的世界纪录。同一个日子,历时5年,数字从0.5亿元增加到571亿元。因为基数太低,算倍数没有意义。但这确是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当网购比重足够大的时候,我们还能认为其没有代表性并对其视而不见吗?如果像新加坡统计局那样,掌握了全部电子交易记录,难道不能用统计方法对其进行有代表性的处理吗?统计调查是有时效性和滞后性的。而作为一种补充,早一些掌握相关的大数据数据,做到心中有数,难道不是有利无害的吗?我有想起两年前一些华裔美国专家学者说的话:“大数据时代来了。这一次,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官方统计,能否走在世界前列,并创造一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呢?”我想,答案应是肯定的吧?
追问:
好多.......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