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空导弹的发展前景

2025-04-05 15:35:4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舰空导弹主要发展趋势是:采用垂直发射、复合制导、抗干扰技术和智能技术等,使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成为快速反应、高发射率、高速机动、高杀伤力和自动寻的精密制导与多种防空武器联合作战的系统。
防空导弹系统是涉及学科和技术面很广的综合系统,需要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储备和装备制造技术。中国从60年代开始仿制苏联S-75系统,国产型号为“红旗-2”。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用这种系统进行了多次实战,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技术和战术经验。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储备和经验,在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改进了“红旗-2”系统,推出了大量国产的新型防空导弹,公开的有“KS-1”区域防空导弹、“红旗-61”近程防空导弹和“霹雳-9”衍生的DK地空导弹等。这些都是完全自行设计的防空系统,在拦截性能上并不比同期国外导弹逊色。其中“KS-1”系统的SJ-202相控阵雷达不仅能够搜索和指示目标,还担负导弹的多目标制导。“KS-1”系统表明中国在雷达系统、导弹制导系统、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等方面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然而,这些完全自行设计的系统除“红旗-61”因研制时间早而装备了陆军和海军以外,其余型号似乎都没有大量装备。“红旗-61”虽然是60年代末水平,却弥补了70-80年代中国低空防空系统的空白,这或许是其大量列装的原因之一。此外,中国在90年代立项了很多地空导弹项目,后来由于从俄罗斯采购武器的渠道开始畅通,这些项目很多转为储备或变更为出口,有些则下马。 转向采购俄罗斯防空系统而国产系统下马或延缓的原因非常多,在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国产防空导弹系统设计理念落后和相关设备研制欠账太多。国产防空导弹的研制大多在80年代立项,还有一些立项时间更早。在立项时,新的垂直发射模式、TVM制导模式、系统组成理念等都没有出现,相控阵技术等还没有完全普及应用,加上文革的干扰,中国在这些领域缺乏前瞻研究,因此在设计理念上遵循60年代的理念是必然的,“红旗-61”完全是按照当时很常规的思想设计的。80年代新型防空导弹系统立项时,又发现相关设备欠帐太多,尽管相关技术有很好的储备,却没有现成的成熟产品,新型导弹各分系统几乎都要从头开发研制,这使得开发成本太大而且周期很长。由于缺乏垂直发射系统成套开发的经验,“KS-1”只能采用倾斜发射方式,而且也没有发射包装一体化箱结构,这与现代地空导弹的使用与维护潮流格格不入。基于这些问题,在西方和俄罗斯装备和技术采购渠道畅通
后,在相对落后理念的系统上花费高额的代价就值得考虑了。
80年代研制的“猎鹰-60”、“红旗-7”等就是意大利“阿斯派德”和法国“响尾蛇”的仿制系统,这两种系统技术的引进消化,使国产近程导弹系统从理念上和技术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装备中国海军的“红旗-61”综合了“阿斯派德”的技术,而“海红旗-7”导弹系统又在引进基础上进行了很大改进,性能和可*性超过了原系统。达成从俄罗斯引进S-300和TOR M1系统技术后,在研的许多项目总体理念受到先进设计思想的冲击,这些项目的延缓和下马也是重新调整发展的必要。
SA-N-6的北约代号是“雷鸣”(Grumble)导舰空弹,基本上就是海军版的SA-10/S-300导弹,是苏联海军威力最强的区域防空导弹系统,性能足与美国海军自豪的“标准”(Standard)系列防空导弹系统抗衡.此型导弹是一种全天候中远程、中高空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用于舰艇编队防空。SA-N-6采用与美国“爱国者”(Patriot)防空导弹类似的导弹追踪制导(TVM)模式,不但可以拦截敌军飞机,西方研究判断,还具备对抗巡航导弹的功能,导弹的有效射程7—90千米(对付低空进袭目标的最大射程约25千米),有效射高25—30400米,极速达5.6马赫。与美国海军的“标准”SM-2系列防空导弹相比,SA-N-6的尺寸和重量都大上好几号,其最大的优势是5.6马赫的速度远优于“标准”导弹的2.0—2.5马赫,不过与最大射程高达140千米左右的“标准”增程型SM-2ER相比,射程表现就吃亏了。SA-N-6系统的3R41沃尔纳(VOLNA)截获雷达的工作频率为10吉赫(I-J波段),可以同时对付6个目标(两枚导弹对付一个目标)。目标搜索由MR-600和MR-700监视雷达完成。采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制导方式为无线电指令制导和特殊的半主动雷达寻的。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型。最大射程为90千米,射高30千米,最大速度6倍音速。全弹长7.3米,弹径0.5米,全弹质量1660千克。
SA-N-6“雷鸣”(Grumble)舰空导弹据说装备了我国新型052C(170、171)“中华神盾”防空驱逐舰。
也有说052C装备的是国产海红9(HH-9A)舰载高空远程防空飞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