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蜕皮是生长的需要,因为昆虫的表皮也叫外骨骼,是由蜡质层和几丁质层组成的。蜡质层位于表层的最外层,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几丁质是复杂的含氮多糖类,它是外骨骼的主要成分。
人类是靠骨骼支撑身体,昆虫则靠外骨骼来支撑。由於昆虫含几丁质的体壁表皮没有延展性,所以要定期的将旧皮蜕掉形成新皮配合体型的增大,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蜕皮」。
不论幼虫如蝶、蛾、金龟子、蜂、蝇的幼体或若虫如蝗虫、蝉、椿象、螳螂、蜚蠊的幼体,都要藉 3至5次的脱皮才能不断的成长。蜕皮的次数随著昆虫的种类、营养与环境因素有所不同,有些像十七年蝉,从孵化到成虫总共要经过25至 30次的蜕皮才能羽化,成虫之后它们就不再蜕皮了,所以像蝉这类的成虫,外表尽管美丽、璀璨生命却只能几周,它们的一生大都在黑暗的地底以幼虫的时期度过。
昆虫蜕皮的时无自主能力,最容易遭受天敌的攻击,因此多数的昆虫会选择在晚上或天亮之前完成蜕皮,过於乾燥的白天不利蜕皮的进行。这些蜕下来的「躯壳」,有些昆虫会当做养份吃掉,像人类的资源回收那麼环保,但多数的昆虫蜕下的皮就随地丢弃,所以在野外会发现叶片上或墙角有类似透明的「虫壳」,若没遭受破坏,这些虫蜕都还会保留完整,可看到眼、触角、胸、腹、足的结构
昆虫的身体需要生长,它的皮其实是它的外骨骼,无法生长,所以它要蜕皮,并且生出新的外骨骼,以适应身体的生长。
从内部讲是因为有蜕皮激素的作用。
从外部来说昆虫要生长,但是外皮非常坚韧阻碍生长,所以要蜕皮。
更加具体的回答百度中已经有答案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294675.html?fr=al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