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同理心一词源自希腊文empatheia(神入),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铁钦纳认为同理心源自身体上模仿他人的痛苦,从而引发相同的痛苦感受。使他用同理心一词与同情区别,因同情并无感同身受之意。
扩展资料
同理心的境界:
第一层境界: 理解对方所表达的言语、行为和肢体。这是最简单的层次,当然也是很困难的层次;这是区分一个人有无同理心的基本点。
缺乏同理心的人,多表现为以己度人,困于自身的情绪、执念或动机,缺乏换位的能力。和他们相处起来,压抑、难受、别扭、憋得慌,离得越远越好。
第二层境界: 理解对方未表达的情绪、情感、动机和思维。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当他想着某样事情,却说着无关紧要的事情,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说或者不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男士搞不懂“你好坏”等于“喜欢你”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理心
同理心”是基本的“人事技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简单理解,同理心就是了解他人感受和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它在人生的很多竞技场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职场管理、销售谈判到谈情说爱、养儿育女,再到同情关爱和政治行动。
病理学和生物学家实验揭示,同理心是天生的:幼儿听到看到其他同龄人哭泣,他/她也可能跟着哭泣,看到别人手指受伤,疼得眼泪都出来了,他/她也可能会自觉把自己的手指含到嘴里,感受对方疼痛。但相信这不是绝对的,但有此奠基,那便是再好不过。
而如果没有同理心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那么如何做到有同理心呢?
1.从小培养:母亲与孩子情感协调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这对孩子情感的培养很关键,可以使得他在成年后具有饱满的情感,减少冷漠。
2.模仿他人肢体语言:同理心起源于一种对他人困扰的身体模仿,个体通过模仿引发相同的感受。因为我们人有两种心理,一是理性心理,一是情绪心理。而言语是理性心理的模式,而非言语是情绪心理的模式。如果一个人说的话与他表现出来的声调、姿势或其他非言语方式不一致,那么他真实的情绪在于他说话的方式,而不在于他说话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对方的肢体语言,来感受对方的感受。比如说,对方很紧张,全身僵硬,通过模仿他的样子,我们就能让自己产生紧张的感觉。
3.区别同理心与同情心:“同理心”不同于“同情心”。同情心是指对别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并没有体会到和别人一样的感受。
最后,我们都应该知道,如果对方生理水平同步,同理心的准确度更高。情绪强烈时很难或者不会产生同理心,同理心要求我们保持足够的冷静,才能接受他人微妙的情绪信号。
同理心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
同理心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运用时,又叫共感、同感、移情,又有着特指。它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
同理心的个人特质
将心比心:能够将当事人换成自己,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谅他人,并以此作为处理工作中人际关系、解决沟通问题的基础。
感觉敏感度:具备较高的体察自我和他人的情绪、感受的能力,能够通过表情、语气和肢体等非言语信息,准确判断和体认他人的情绪与情感状态。
同理心沟通:听到说者想说,说到听者想听。
同理心处事:以对方有兴趣的方式,做对方认为重要的事情。
同理心的六原则
1、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我替人着想,他人才会替我着想。
2、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只有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3、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要学会以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想成功地与人相处,想让别人尊重自己,惟一的方法就是先改变自己。
5、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要不设防地,以我最真实的一面示人。
6、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报;要抛弃面具,真诚对待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