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指立足南方,更多保持原味的昆曲形式。北昆在表演上,那种“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粗犷气派很浓重。
南昆和北昆的提法一直有争议。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
南昆和北昆最大不同是语言音韵,南昆唱念用吴韵苏白,北昆是京韵京白。 南昆北昆和南曲北曲是两组不同的概念,南昆里也可以唱北曲,比如苏州昆剧团演出的《长生殿·小宴》就是南北曲合套的折子戏,北昆也可以唱南曲,比如魏春荣演的《思凡》,南昆北昆指表演风格,南曲北曲指音乐结构,不是一个概念
北昆,是指现在河北省中部各县的昆曲艺术流派,北昆多在农村里演唱。农村的野台子,剧场不扰音,更因为受高腔的影响,所以北昆在表演上,那种“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粗犷气派很浓重。另外,北昆演员多是冀中人,在吐字发音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河北农村语音,这也是北昆的一个特色。 北昆是戏曲的一个剧种,流行于北京市和河北省各地。 北昆约有一百余年历史。它与南昆同源而异流,是昆曲在北京的支派之一。清代中叶,昆曲在北京衰落后,部分流落到冀中地区的昆弋班演员和当地弋腔(高腔)班社相结合,在演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北方昆曲的艺术特点,北昆的唱、白基本上用北方语音,由于长期在乡镇与弋腔同台演出,形成了开朗、豪迈、粗犷的艺术风格。过去艺人多为河北高阳、安新一带人。故又称“高阳昆腔”,1917年由王益友,韩世昌、侯益隆、陶显庭等组成“荣庆社”到北京演出。效果极佳。1934年“荣庆社”分裂,许多演员改唱京剧,解放后经积极扶持、抢救、于1957年成立北方昆曲剧院,并编演了一批新戏,如《红霞》 、 《晴雯》等。 清末民初,昆弋在冀中各县流行极广。农民不但爱看昆曲,还在农闲和过年过节的时候,或者遇到接亲送友、过寿曰、办满月、娶媳聘女、买房置地、邻里解和、求神还愿等等,动不动就唱几台戏。有时请来专业班社,更多的是请票会或子弟会。 北昆清末昆曲从宫廷流入农村,冀中各县昆班崛起。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网罗了一批南昆老艺人到北京,进入宫廷,一方面演唱,一方面组织科班。昆曲的形成,原来是来自民间,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但自从进入宫廷之后,便成为“雅部”,在一百多年前的光绪初年,北京宫廷和王公府邸,仍存有五十多个昆曲班社。如醇王府创立的恩庆社昆班,有演员胡庆和、胡庆元等,后该班改为小恩荣科班,演员有老生陈荣会、旦角黄荣达、丑角张荣秀、红净郭荣仁、花脸吴荣英和裴荣庆等。醇王逝去后,小恩荣科班解散。此时北京城里的昆曲、高腔己被新兴起的皮黄代替,许多昆、弋(高腔)艺人为谋生计纷纷走出北京,转入京南和京东的直隶(今河北省)中部一带,巡回各县镇演出。据老前辈说,清光绪、宣统年间在冀中方圆四、五百里地之内,存在着几十个昆弋班社,他们既演昆曲,又唱高腔,称之为昆、弋‘两下锅’。这些在冀中各县崛起的班社由于流行农村,受当地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北方昆曲的特色。在演出中散发着朴实、粗犷、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冀中平原是北方昆曲艺术的摇篮。 当时巡回各县演戏,一般都以四天里一个"台口",四天里演出四个“帽儿戏”。头一天是《天官赐福》,第二天是《文昌点魁》,第三天是《八仙庆寿》,第四天是《六国封相》,全是含有喜庆吉利味的群戏,占用的人较多,藉此亮亮行头,亮亮角色。幔帐也一天一换。帽戏唱完了才开演"正戏"。戏码都是很硬的,如全部《白蛇传》《玉簪记》《玉杯记》《琵琶记》《乌盆记》《千里驹》《西楼记》《烂柯山》《长生殿》《桃花扇》《渔家乐》《铁冠图》《棋盘会》《五人义》等等,全是成本大套的戏,从前在农村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