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文化的特征

2025-04-18 09:16: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虽然,各地修建的广场规模不等、风格各异,但总体来讲,都体现出了开放、宽容的建筑理念。因而,广场文化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多元化。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既有体育健身,又有艺术表演,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大众娱乐,人们在广场文化中自娱自乐,得以陶冶情操、净化身心!
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广场文化不同于庙会或在大型体育场所、展馆举行的各种文化性活动的地方,就在于它专属于“广场”。
首先,公共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广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会变得枯燥干瘪。
其次,节庆性是广场文化的又一特点。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所以,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常设的文化艺术节。有的节庆还从不知名走向知名,从地方走向全国甚至国际。如广西南宁市的“大地飞歌”国际民歌节,开办以来就成为了广场文化中的品牌。又如大连的国际服装节,就引进了世界大牌的艺术团和国际歌星在本市的广场上演出,经济与文化的联手使得该节闻名遐迩。节庆性决定了广场文化应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如果没有节庆所产生的文化魅力,就吸引不了观众,形不成气氛。
再者,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文艺、体育等具有艺术性的活动,各种节庆亦需要艺术活动支持配合,这就使之具有了审美性的特点。这些文化体育活动有的属较高雅的艺术活动,如广场交响乐、专业团体的文艺晚会等,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即使有的活动是出于自娱自乐,如跳舞健身,也包含一定的审美在内。广场文化的审美性是寓教于乐的,它对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广场文化又成为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公共课堂。广场是政府为老百姓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设施,其建设也是城市空间构图的需要,同时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广场集中体现了一座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完善了城市的服务功能。
广场文化的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公益性是它的特殊功能,只要观众走入广场,不需要购买门票,不受座位与时间限制,就可以直接参与观赏,无须组织发动便有宣传对象,对表演者而言也最直观、最接近。只要表演达到高潮时,台上台下即刻就能相互交流,台上表演投入,台下掌声热烈,喝彩声、赞叹声、掌声连成一片,不绝于耳。每晚演出聚集观众成千上万,各类节目老少皆宜,展现了现代社会群众的文化风采和文明程度。因此,广场文化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剧院”。广场文化不同于剧场艺术,广场文化是以人民群众的参于为原动力,只有保持它的广泛性和经常性,才会引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性和规律一样,广场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表现在它不仅有广场的特性还同时兼有文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更要正确认识广场文化的特性:
1、群众的自发性。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是主体,但参加广场活动的人们绝不是靠行政推动,在广场上,人们可以来,也可以不来;可以参加广场文化活动,也可以不参加任何活动;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活动的欣赏者或是旁观者。总之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愿而来,高兴而去。除了有组织的演出外,更多的是群众自发的、自娱自乐式的各种文化活动,集歌舞剧各类节目为一体,融吹拉弹唱多种形式于一炉,人们以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自得其乐,娱悦身心。
2、广泛的参与性。广场文化的参与面之广、观众面之大,是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动难以比拟,人们在这里既可以是欣赏者,也可以是表演者,在这里没有年龄、身份、地位的差别,大家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自由流动,在广场上感受文化的熏陶,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快乐,在表演中寻找着自己的才能,在文艺中展现自我的天地。
3、形式的灵活性。广场文化活动形式灵活,既可以有业余、通俗、普及艺术,又可以有专业、高雅、精品艺术;既可以有传统和现代的舞台演出,也可以有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的广场群众表演;既可以是音乐、舞蹈、戏剧,又可以是武术、体操、演讲等,总之,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百花争艳。
4、内容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既有讴歌党和国家的,又有赞美劳动人民创业、创新、创造的;既有反映中小学生的,又有表现军旅生活的;既有体育健身,又有艺术表演;既有高雅艺术,又有大众文化,广场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缩影。
5、政府的主导性。广场文化虽然是开放式的,但绝不是无原则、无组织、无纪律、无导向的。广场作为政府的一块有效的文化阵地,政府必须要发挥其的主导作用,保证广场文化的内容和质量,确保了广场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以其昂扬向上、健康有益的格调,体现着群众文化的品位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化广场的以上特点,显示着广场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认真研究广场文化,正确引导广场文化,从构建和谐常州的高度,做好广场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牢固占领这块重要的文化阵地,打造我市广场文化的品牌,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化品位。
相对于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等其他文化场所来说,广场文化具有突出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包容性。广场本身具有开放性空间,它既可以有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的舞台演出,也可以有老少都能参与的群众表演,比如扭秧歌、大联唱等,雅俗共赏,内涵丰厚。人们在这里既可以是欣赏者,也可以是表演者,在这里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人们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在休闲中感受着文化的熏陶。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乡土文化等都可以成为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在于它的广泛参与性。由于广场的公益性、开放性特点,广场文化的参与面非常广,观众面也非常大,无论老少,无论男女,无论城乡,都可以参与,这是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无法相比的,它可以吸引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市民参与。
第三则是它的政府主导性。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对于繁荣社会主义群众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场文化必须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之下进行,并纳入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和群艺馆、文化馆(站)的目标管理。只有有了政府主导,才能保证广场文化的内容和质量,确保广场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