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典型研究工作所建成的各项实验工程,体现了因地制宜,多元取水,综合利用的原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表3-14)。
表3-14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效益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岩溶水开采吨水投资为开发工程建设总投资与年允许开采量的比值;解决农村生活用水的人均投资为开发工程建设总投资与受益人口数的比值;岩溶水单位使用成本为年可变成本与实际开采量的比值,可变成本包含工程运行过程中的管理费、维修费、电费。
皮家寨岩溶大泉束流调压壅水工程,既解决了泉口下游8000亩耕地的排涝问题,又可解决2000亩水稻、1000亩烤烟、1000亩除虫菊的灌溉。还改善了泸西盆地东部边缘2.1万亩耕地的灌溉条件,并解决东沟沿线150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另外还可取代已建成运转多年的17个泵站。
湾半孔表层泉蓄引开发工程,解决了方摆、三塘、俱久3个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7059人、1415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及5000亩旱地保苗用水,凹部山小水库与大湾半孔岩溶水相互调节,使全乡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有效推动了全乡经济发展,有水浇灌后,亩增产粮食50 kg。李子箐表层泉蓄积工程,使蓄水池成为有补给的“活水”,不易干涸,水质明显改善,解决了全村164户650人,6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大衣村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工程,不仅解决了示范区432人、18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还解决了200亩旱地经济作物旱季保苗用水,每年可节约拉水劳力6000个;万亩果园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工程,解决了示范区干旱缺水困难,使现有500亩苗圃、1000亩经济作物旱季灌溉用水得到保障,并扩种了200亩核桃、板栗、高原梨等地方名优产品,周边还开展了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三家村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工程,解决了三家村、阿勒村1200人、16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结束了三家村、阿勒村长期以来饮水不卫生、不安全的历史。同时,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龙头,解决了旱地经济作物的保苗用水,在盆地边缘开展了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形成了山上水源林—山腰经济林—山下基本农田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大兴堡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工程,解决了2907人及794头大牲畜饮水困难,600亩旱地水浇地用水,结束了大、小兴堡村长期以来饮用污染水、饮水不卫生安全的历史;丁合村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工程,解决了2478人,521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同时还解决了300亩经济作物的保苗用水。深井工程的建成使用,使实验区家家户户用上了洁净安全的自来水。
纳堡村表层带富水块段浅井工程,解决了纳堡村300人的农村生活用水困难,使纳堡小学300余名师生饮水困难的现状得到了极大改善。除生活用水外,打有浅井的农户,旱季还利用浅井抽水浇烤烟苗,避免了到2~3km外拉水,节约了劳动力。
据泸西县政府所作的统计和折算,9项岩溶水开发实验工程,共解决了30326人、367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和32200亩耕地的抗旱保苗用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得每年287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每年675万元的间接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调控能力,使实验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水资源保证,促进了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
同时,通过实验也验证了对岩溶水资源及环境特征的各项理论认识,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技术成果,深化了对不同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不同类型水源地的岩溶水富集规律的认识。综合应用先进探测技术,研究总结了一套先进适用的岩溶水探测技术方案,大大提高了岩溶水开发的成功率,所施工的深井成井率达到100%。建立了地球物理探测数据的解释参数和图形标准,提高了解释的定量化水平和精度。形成了一套针对不同岩溶水源地类型的有效开发技术方案,建立了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仲候,王兴泰,杜世汉.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郭建强.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3]西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物探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4]李金铭.激发极化法方法技术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82~191.
[5]潘玉玲,张昌达等.地面核磁共振找水理论和方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99~133.
[6]Schirov M,Goldman M et al.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nmR-TDEM method in ground water exploration in Israel.J.Applied.Geophysics.1994,31(4):27~52.
[7]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组.中国岩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84~110.
[8]朱远峰,崔光中,覃小群等.岩溶水系统方法及其应用[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9~48.
[9]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工程地质队.岩溶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工作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142~147.
[10]杨勇.后寨河流域岩溶含水介质结构与地下径流研究[J].中国岩溶,2001,20(3):17~20.
[11]何钢,蔡运龙,万军.生态重建模式的尺度视角[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3):83~86.
[12]《地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地球科学大辞典(应用学科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