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地类型分析(孟祥化等,1993;Roberson,1994;张克信等,2001;李思田等,2004;潘桂棠等,2008)
1)克拉通盆地(克拉通陆表海盆、克拉通陆相盆地、克拉通陆相火山岩盆地)。
2)陆内伸展型盆地(裂谷盆地、山间断陷盆地)。
3)陆内挠曲型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压陷盆地、坳陷盆地)。
4)走滑带盆地(拉分盆地)。
5)活动陆缘盆地(海沟-斜坡盆地、弧前盆地、弧后盆地、弧间盆地、弧背盆地、残余海盆)。
6)洋盆(深海平原)。
7)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二)盆地边界分析(李思田等,2004)
盆地沉积边界:指现今保存的盆地边界处保存有完好的盆地边缘相带,如滨岸浅水相带,伴有指示极浅水的沉积构造(如泥裂、雨痕、帐篷状构造、鸟眼构造等)和滨岸带化石组合等。
盆地侵蚀边界:是指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剥蚀作用,现今保存在盆地边界处的边缘相带残缺不全,往往出现原盆地内部的深水相带。
控盆断裂边界:以同沉积断裂为边界的盆地边界,如伸展型断陷盆地的一侧往往由控盆断裂构成其盆地边界。
(三)盆地充填序列分析(威尔格斯等,1993;王鸿祯等,2000)
退积式:是沉积岩垂向层序的一种叠加方式,为层序内部构成自下而上为海侵(或湖侵)的向上(水体)变深序列,沉积速/率容纳空间变化速率<1。
进积式:是沉积岩垂向层序的一种叠加方式,为层序内部构成自下而上为海退(或湖退)的向上(水体)变浅序列,沉积速/率容纳空间变化速率>1。
加积式:是沉积岩垂向层序的一种叠加方式,为层序内部构成自下而上水体深度保持不变的沉积序列,沉积速/率容纳空间变化速率=1。
海退沉积层序:指海平面下降,引起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砂泥岩组合。浅水沉积物沉积在深水沉积物之上。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
海侵沉积层序:指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方向推进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砂泥岩组合。深水沉积物沉积在浅水沉积物之上。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
(四)盆地构造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盆地基底与盆地构造单元(盆内隆起区、盆内坳陷区);古构造运动面与古(沉积)间断面;伸展裂陷作用(主动裂陷作用、被动裂陷作用);盆地断裂构造(盆缘断裂、盆内断裂);盆地同生构造(同生盆缘断裂、同生盆内断裂、同沉积向斜、同沉积背斜、盐底辟构造);盆地构造反转(正构造反转、负构造反转);盆地幕式构造作用与盆地演化阶段(盆地裂陷期、盆地裂后期)。
表3-12 大陆沉积区沉积体系、沉积相、亚相分类体系表
(据刘宝珺,1985;何镜宇等,1987;李思田等,2004;陈建强等,2004)
表3-13 海陆过渡和海洋沉积区沉积体系、沉积相、亚相分类体系表
(据刘宝珺,1985;何镜宇等,1987;李思田等,2004;陈建强等,2004)
表3-14 海洋沉积区沉积体系、沉积相、亚相分类体系表
(据刘宝珺,1985;何镜宇等,1987;李思田等,2004;陈建强等,2004)
表3-15 构造古地理单元划分和识别标志及其沉积岩建造组合类型与图例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说明:表中的“沉积岩建造组合(五级)”中所列的岩石建造组合类型与所对应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单元并无严格对应关系,如弧前盆地中并非全是表中所对应的以深水相为主的浊积相沉积,在弧前盆地的边缘亦分布滨浅海相沉积建造组合,因此必须以实际材料为依据客观地划分岩石建造组合类型,并据所划分岩石组合类型的“优势组合”和“特征组合”进行构造古地理单元类型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