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欲成大事者,先修其身”,现实社会中也一样,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出人头地是需要综合技能的,特别是人脉,通过7个人可以认识全世界,相信这句话大家都知道,讲的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交机构,通过你认识的人,不断扩展可以认识全世界。
如何结交人脉,这是现在许多鸡汤书籍中都会讲到的,交友容易,但交到好友却需要精心挑选,而且交友也要有舍有得。
《道德经》第80章《小国寡民》提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里描写的其实是一种其乐融融、安居乐业、路不拾遗的的美好生活。但这句话演变至今却变成了形容”彼此从此不联系,老死不相往来“。
其实生活中与人交往,很简单,两人聊得来,在一起开心就行,但事业上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懂得取舍,正如世界首富洛克菲勒所说,一定要学会远离一些”毒素人“,老洛克菲勒告诉儿子,一定要远离那些”不愿意将挑战进行到底的人“、”安于现状的人“。
而中国经典名著《道德经》也告诉我们,要想成大事,有四种人是一定要远离,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一种人:轻易许诺,而不实行的人
《道德经》有云: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这话说的是,一个人如果太容易做承诺,那他践行诺言就一定会很困难。毕竟话容易说,事难做,正是因为说话太容易了,所以口头承诺总是来得太轻松,诺言是一种契约精神,毕竟不是任何事情都一定要签一个合同来约束的。
但对于那种轻易许诺,而又不实行的人,这样的人,一定要学会远离。正如酒后称兄道弟,可上刀山可下火海,为兄弟两肋插刀等等豪言壮语,皆脱口而出。
但当真正有困难需要找人帮忙的时候,这样的人往往是跑得最快,躲得最远的。
所以与其轻信这样的人,与之为友,莫不如少一个这样的朋友。
第二种人:华而不实的人。
《道德经》有云: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这句话是说:大丈夫为人要敦厚,而不要浮华。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要实在,而不是华而不实。正如老丈母娘选女婿一样,宁愿选一个踏实稳重的,不愿意要一个外表靓丽而行为孟浪的人。
如果整天与华而不实的人为伍,练就的不过是嘴皮功夫,这样的人不过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最终也不过是慵懒之人,这样的人对我们其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表面浮华的人,往往伴随着遇事就躲,无担当等品行。所以,做人要想有出息,这样的人还是远离比较好。
第三种人:喜欢抱怨的人
《道德经》有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职场中有一句话叫”少说话,多做事“任何领导都喜欢做事的人,而不喜欢只说不做的人。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经常都会有一种”祥林嫂“,这种人充满的负能量,遇事总喜欢抱怨这,抱怨那。
我初入职场时,我的师父教了我一个道理叫”没有为什么,一个字“干”。他说,在领导交代的事情面前,”干,就完了,没有借口,没有抱怨,没有为什么”。这个观点,或许许多人都 不认同,觉得他迂腐,这都什么年代 了,还有这种愚忠思想。但往往最后被重要的都是这类人。
在这里面,没有抱怨,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的,对于喜欢抱怨的人,对生活,对工作总是充满了消极的态度,总觉得困难比办法多,遇到一点事,喜欢将困难无限放大,不仅阻碍自己,还传播负能量,特别是团队中,抱怨型人才,就像一颗臭虫波及一片。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是满满的负能量,不仅会将自己带入坏情绪的泥淖,长久与之交往,更会让自己也变得消极而喜欢抱怨。所以这样的人,也一定要远离。
第四种人:强横无礼的人。
《道德经》有云: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这一点其实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行为礼仪是契合的,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大家都喜欢与谦虚有礼的人结交。
正所谓”君子远庖厨“,并不是说 庖厨不值得结交,而是”庖厨“往往有一个通病,蛮横无礼。在古代,庖厨一般指没有受过诗书礼仪的教化,所以往往行为粗鄙,蛮横无理,与这样的人结交容易养成欺软怕硬的不良行为。
正所谓过刚易折,是指一个人如果太强势,往往并不会有好的结局,长期与这样的人为友,往往容易误入歧途,最终害人害己。
第一,不守信用的人,这一类人总是非常喜欢说空话;第二,没有责任感的人,这一类人总是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总是会找各种的理由作为自己失败的借口;第三,不孝顺的人,这类人非常的不重视感情;第四,负面情绪特别多的人,这种人总是喜欢抱怨,却不愿意做出改变。
1、远离贪慕虚荣、势利眼的人。2、远离贪图小便宜的人。3、远离急于求成的人。4、远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一定要远离那种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人,也要远离那种只知道好高骛远,不实际行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