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的由来
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Nobel)是瑞典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因心脏病在意大利圣雷莫逝世。生前主要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其中有硝化甘油、雷管、固体炸药、胶制炸药和无烟炸药等,另外在人造杜胶、人造丝、人造革、燃气发动机和钢铁氢氧焊接技术方面也有很多发明,共获得85项发明的专利权。从年轻时候起,他对和平事业非常关心,希望用自己的发明消灭战争,造福于人类。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1.在物理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2.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改进的人;3.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4.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5.为民族间的和睦亲善、废止或裁减常备军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理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生理学和医学奖由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颂发;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国会选出的5人委员会颁发。
于是,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金,也于每年颁发一次。每年12月10日于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发奖仪式。获奖者被授予一份获奖证书、一枚带有诺贝尔头像和铭文的金质奖章和一定数量的奖金。奖金数目取决于当年利息收入,每年数字不等。1901年为15万瑞典克朗,1961年为25万瑞典克朗,1980年为88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23.5万元)。获奖者于 6个月内在斯德哥尔摩(和平获得者在奥斯陆)就获奖项目发表一次公开讲话。
根据创立者的遗嘱,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近年来创作的”或“近年来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
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章程规定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推荐书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学院,11月1日前后公布选拔结果。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一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如法国作家马·杜·加尔因长篇小说《谛波父子》,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因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赛特家史》,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因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而获奖。八十一年来,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没有颁发奖金,1904、1917、1966、1974年奖金由二人平分。1958年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1964年法国作家萨特均表示拒绝领奖。
至于发展是由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死前立下遗嘱,用他的遗产设奖,以遗产的利息每年一度颁发奖金,诺贝尔奖有化学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平奖,文学奖等单项。诺贝尔死后这些奖都已发了好几十届。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获得诺贝尔奖是对一个巨大成就与贡献的褒奖,无上荣光。
从总体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多数是二流作家,是一个二流大师的国际大奖,二流文学大师的狂欢节。
这个文学奖评选的作品大多数不是最优秀的作品,而是接近最优秀的作品。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一流作品,同时,它也还有“通俗作家,如赛珍珠、高尔斯华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埃斯普马克的原话)。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主编刘硕良说:“托尔斯泰、博尔赫斯这样一些文学大家未能获奖,总使人不免有遗珠之憾(受损害的决不会是这些大师本人),特别是拿他们和某些获奖作家的实际成就与历史作用相比较,更让人难以理解评奖的天平究竟是怎样倾斜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明白了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背叛诺贝尔的本意,缺乏文学的前瞻眼光和先锋性,采取中产阶级的观点,这一切就不难理解了。
赫尔曼·黑塞在《荒原狼》中说:“‘中产阶级气质’作为人性的一种存在状态。不是别的,是一种均衡的尝试,是在人的行为中。在无数的极端与对立中谋取中庸之道。”、“中产者寻求在平庸和谐里生活。他永远不会自暴自弃,也不会彻底为某事献身,既不花天酒地,也不做苦行僧,他决不会去做殉教者,也不会同意毁灭自己一一相反,他的理想不是献身而是保持自我,他的目标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其反面,他不能容忍绝对的东西,他既想侍奉上帝,又想肆情纵欲,虽然德行高尚,却又想在地球上图点好处和舒服。一句话,他完全居于各种极端中间,他想在没有暴风骤雨的温和而有益的地带定居下来,他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来说,一流大师的光芒照耀着文学的宇宙,太强烈了、太刺眼了,直视他的光芒,直面那种挑战极限的方式,他们受不了。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把托尔斯泰排斥在外,原因在于第一届诺贝尔奖评选的那一年,俄国教会开除了托尔斯泰的教籍,这把评选委员会吓坏了,第二届评奖又把托尔斯泰排斥在外,大批抗议信涌入瑞典文学院,42位著名作家、艺术家联名向托尔斯泰致敬,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面对来自全世界的抗议曾作出如下的答辩:
“如果只是考虑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其他托尔斯泰的杰作,便把这项文学桂冠授予这位俄国文豪,就比较容易了。然而,当我们考虑到他其余一些曾引起人们不安、具有某些让人无法忽视的复杂因素的作品时,我们的决定就很困难了。
“托尔斯泰对于那种否定一切形式的文明,而且脱离现代文明的各种原则的生活方式大为赞美。他认为任何政府对罪犯都无权惩处,甚至否定任何政府存在的必要,从而提倡无政府主义思想;他对圣经的解释表现出十足的无知,却基于他本人的思想任意篡改圣经。此外,他拒不承认无论是个人或是国家具有正当防卫的权利,对于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罕见的狭隘和敌意,我们觉得无法忍受……”注意,最后一句道出了心中的秘密。
但完全迎合大众趣味的三流畅销书大师,又太俗气了,太直白了,太不精美了,也让他们受不了,他们需要“品味、格调”,那么,处于两者中的二流作家就是最好的选择了,二流作家犹如明月,借助着一流大师的太阳光,却柔和多了、怡人多了,显得那么精美、温情,阳光变月光,显得温情和有格调多了,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何绝大多数为二流作家的原因。
但他们并不走极端,去全部选择二流作家,他们还要稍微平衡一下,这就是为何会有几个一流大师和几个三流畅销书大师。甚至为了避免全是文学家这种极端,他们还让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进入文学奖,更甚至,选进了丘吉尔这样的政界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