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的《韩非子·难一》,守株待兔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的《韩非子·五蠹》。
1、自相矛盾
基本释义: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白话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2、守株待兔
基本释义: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比喻原来的经验;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
出处:
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
白话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扩展资料:
1、自相矛盾的故事是说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相关引用:现代 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2、守株待兔的故事是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守株待兔能用于褒义,只要掌握了规律,在兔子必经之道上栽几棵树等兔子撞,也是可以的。比如某地是日军必经之地,我们只要在此做好准备,守株待兔即可。
相关引用: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守株待兔之辈。”
白话译文:我料定我的兄弟一定会以身报效国家,绝不是那种守株待兔之人。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守株待兔出自战《韩非子·五蠹》。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扩展资料
自相矛盾释义:
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揭示道理: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守株待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语出《韩非子·难一》;“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