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昨天批改过的学生作业,今天交上来再次批改却发现上面的错题一道都没改,而是又原封不动的交了上来。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他只看到老师批改了作业,而并没有关注自己的作业完成的怎么样,自己有多少错题。像这样的情况在班级里是屡见不鲜,而且多数都是学困生。更有甚者错题可以一攒再攒,直到在老师的一再督促下,并且是在老师的严厉监督下才会去改正。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不仅这些学困生的成绩得不到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认真改错的同学,影响班级的学习氛围。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与观察,我认为要解决这种情况有以下途径
一、结合实际找出错题原因,有的放矢。
1.学生方面:有些错题是失误造成的,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审题不认真而导致的。而这又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一定关联。还有些学生是由于概念理解有偏差而导致出错。也有的学生是因为对于某些问题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往往容易产生定向型的错误。当然还有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部分小学生自尊心很强,求成心切,却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大多意志力薄弱,易情绪化,紧张浮躁,面对复杂的计算问题时容易出错,特别在紧张的考试中这种问题更为突出。
2.教师方面:有些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改错情况,觉得看错题很麻烦,或者在讲解错题的时候,经常凭着自己对学生的所谓“了解”,猜测出学生的“实际想法”,然后就滔滔不绝的开始讲解,结果往往像是对牛弹琴,费时、费力不讨好。
二、灵活利用错题资源,变废为宝。
1.从错中发现。
教育家斯宾赛说:“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那么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就成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2.从错中反思
在做作业中,学生有错误是难免的,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做错题原因是有知识点没有掌握的或是粗心大意的;让学生反思自己错误的原因,很多学生都会说自己太马虎了;家长也常说孩子太粗心了,那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现象,同样的题目教师一遍又一遍的讲,学生却一次又一次的错;学生改错时往往也是一遍又一遍来回数次都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些又是为什么?
我认为做题出错和不能自主改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在教学中有时过于重视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发现错题只是纠正答案,而不注重引导学生挖掘错误的原因。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懒于动脑、被动改错的不良习惯。
对待作业或者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单纯的修改结果是不可取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得到正确的解题方法,也不能反思内化。只有深入的分析自己错题的真正原因,找到引起自己理解错误的知识点,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修正,才是改错题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