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目标指标可以根据具体的事业单位类型和经营特点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以下是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目标指标的一些常见分类:
经济效益指标:包括收入、支出、利润、资产、负债等指标,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指标:包括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社会影响力、社会满意度等指标,反映事业单位的社会价值和公共服务水平。
组织管理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指标,反映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项目实施指标:包括项目完成进度、质量验收、投资效益、风险控制等指标,反映事业单位的项目管理和实施能力。
创新发展指标:包括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品牌建设、多元化经营等指标,反映事业单位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
在具体的预算绩效评价目标指标的选择上,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预算编制和实施的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取合适的指标进行评价。同时,应该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1、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部门(单位)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2、绩效评价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绩效目标与战略发展规划的适应性;(2)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3)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等;(4)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是否达到预定产出和效果等;(5)需要评价的其他内容。
释义:
绩效:组织或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为的结果。
绩效评价:组织依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和一定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和评价。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中央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绩效评价的过程就是将员工的收集工作绩效同要求其达到的工作绩效标准进行比对的
不对,应该以项目支出为重点。
1、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第二章第八条,(1)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2)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部门整体支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