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的原理?

2025-04-08 05:48:4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当人的内耳损伤严重时,即使是特大功率的助听器也不能使声音达到足够的响度,满足聋儿或聋人听到或听懂语言的要求。耳蜗植入可绕过损伤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将听觉信号送到大脑。即人工耳蜗是一种把声音信号换成电信号的特殊声电换能装置,这种装置的植入,为重度或极重度聋的成人或儿童提供了听的感觉。一、人工耳蜗组成人工耳蜗的基本结构包括体外部分和植入部分,体外部分包括麦克风、言语处理器、发射线圈及连接导线。植入部分包括接收线圈、刺激器和电极。1、麦克风:麦克风位于象耳背式助听器一样的外壳内或置于头片上,传统的麦克风多为全向性麦克风,现在方向性麦克风或多个麦克风系统也开始用于人工耳蜗。2、言语处理器:言语处理器如同一个微型电脑,体配式的由导线连接悬挂于身上,耳背式的与麦克风一起挂于耳后。其作用主要是将传来的言语信息按一定的编码策略进行分析,并转换成电刺激形式刺激听神经。3、发射线圈和体内的接收线圈:二者分别带一个相对应的磁铁,使发射线圈保持在固定的位置上,接收线圈含磁铁与发射线圈相对应,为避免感染,现多为跨皮肤传递法传递信号。植入体内的接收刺激器内含电子元件,外包钛合金或陶瓷制成的密封外壳,一端连着感应外部信号的接收线圈,另一端将传入的信息解码并向电极提供电流。二、人工耳蜗工作原理人工耳蜗基本工作原理为方向性麦克风接收声音后,将信号传到言语处理器,言语处理器将信号放大、过滤、数字化、并选择有用的信息按一定的言语处理策略进行编码,将编译后信号(语码)传至发射线圈,后者经皮肤以发射方式或插座式传输方式将信号输入体内,由接收器接收并把语码转换为电脉冲传送到耳蜗内的电极,电极直接刺激听神经纤维,最后大脑将电信号识别为声音而产生听觉。

回答2:

人工耳蜗技术是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方法。人工耳蜗是根据耳蜗生理原理开发的一种电子仿生装置,是听力学、医学、生物医学、微电子学、材料学、机械学相结合的跨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产品。人工耳蜗可以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传入人体的耳蜗,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刺激分布在那里的听神经纤维,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人工耳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轻度到中重度的听力损失,助听器可以有较好的补偿效果,而对于重度或极重度耳聋,人工耳蜗的植入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使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装置。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

回答3:

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听力障碍人士恢复听力和言语能力的生物工程装置,中国在2003指定了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在2013年对指南做了修订,目前对患者的选择标准主要针对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语前聋患者植入年龄通常是12个月至6岁,最小不应低于6个月,越小越佳。6岁以上者应由一定的听力言语基础,自由有助听器佩戴史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史。重度耳聋佩戴助听器3-6月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应行人工耳蜗植入。

回答4:

全面介绍人工耳蜗的原理、功能、适应证,以及康复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