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少有人能够沉下心去仔细的阅读那些个触动人类内心的经典之作。而这些触动人心的之作,往往就包含了许多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央视的这档《朗读者》就是借着这个契机一方面将这个经典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另一方面也给了阅读者一个情感发泄的机缘。
上图是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女士在阅读《写给母亲》时的状况,声泪俱下。除了要表现作品之外,怎样主持好这档节目也是需要用心去做的。节目主持人董卿这一点就做的很好。
董卿给人的感觉一半就有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而这次经过《朗读者》之后又可以加上一个知书达礼四个字。董卿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张口就来,而且运用的还都是恰到好处,这一点就很难得。加上这档节目的整个的调性,更使人有兴趣去阅读那些个大部头小说,更使人有兴趣去和这些经典的创作者们来一个时空的对话。
《 朗读者》通过朗读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相互配合,共同展现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描绘出中国几代人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画卷。
在当下这样一个被互联网大数据充斥的时代。朗读者这一档节目的出现最初可谓是“逆流而行”。毕竟每一个制作人在制作一档节目之前都会考虑节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与其说它是一档综艺节目,更不如说它是一段文字情感节目来得更为妥当。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快节奏的工作所充斥,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而《朗读者》通过名人读书的方式再一次带我们领略真正的经典。
我记得董卿说她觉得最有味道的一部文学作品是《红楼梦》,他说里面有让刘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十只鸡配着烧的茄鲞,也有元妃省亲时派专人赏了的宝玉的糖蒸酥酪。落在笔上的味道叫风格,落在心上的味道叫乡愁。
她将文字用最质朴的读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恰恰这种最质朴的方式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或许总有那么几个人在质疑在当下,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用?但董卿用《朗读者》用文字清楚明白的证明了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字,我们需要这样一档节目带我们回归经典。
《朗读者》不只是一档节目,更是一位教导我们灵魂的长者,一盏前行路上的灯。
《朗读者》是一部推崇阅读之美的综艺节目,它将诗词歌赋文化的蕴含和文字力量完美的诠释了,引领我们重新拾起书本,感受阅读之美。
说到朗读者我还是董卿的忠实粉丝,但唯一的遗憾就是朗读者更新的太慢了。
节目给人强烈的心灵洗礼,邀请到各领域的名人分享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用阅读给听众一个心灵的方向。
记得2018年6月16日的一期朗读者里董卿采访著名导演刘和平,让我感触颇深;
刘和平讲到他当年知青下乡时的故事,周围全部都是一些小树苗,大家那时都还用柴火来做饭,情况比较艰苦,需要去更远的地方砍柴回来,于是刘和平一个人就半夜出发步行到四五十华里的山林。天黑出发,天黑又回家,真的给我们一种非常强烈的触动感,跟他们相比,我们今天的这些苦算什么呢?
每次观看一期都感受良多,其实困难大概就是这样子,他也是个有些欺软怕硬的小家伙,如果你软弱,困难就轻轻松松把你撂倒了,如果你强硬一些给他一拳,会发现困难并没有那么厉害,无非就是一个纸老虎而已。只要肯努力,再多的困难也不怕。
《朗读者》是一个非常让人热血的节目,阅读让你感受文学的美丽,慢慢的你会发现这个节目的意义非常重大,旨在让我们重视阅读,重新感受文字之美。
节目以蕴物无声的形式,让我们渐渐拾起传统的阅读,董卿有一句话里面说的非常中肯,如今的人记忆力不超过24小时,都处于快速刷屏的时代,人们很难再静下心来好好读一篇文章。
回顾《朗读者》每一期的节目都让人受益匪浅,从初心到想念到生命再到等待,每一个话题都能达到心灵的彼岸。
观看节目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前面是看得见的世界,后面是回得去的故乡;走好选择的路,别只选好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