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感模式在子女身上重演的可能性确实是比较大的,因为孩子会主动模仿大人们的行为动作。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家庭模式都会被循环下去。主动意识到自己成长环境有问题的人,主动去打破这些模式的人大有人在。孩子容易倾向于把父母不和,家庭不幸福归因到自己身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因为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家庭就是她/他的全部,又还没有长大到可以理解分析家中出现的事情,尤其是有些家长总喜欢对孩子说:你要是不乖,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你怎么样怎么样就是个坏孩子,没人要的孩子。
这无疑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严重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可爱,自己不值得爱,以及自卑等心理。理智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父母即使分开了,但我们都还是爱你的。即使爸爸妈妈不生活在一起,你还是我们最爱的孩子(听起来像不像美国家庭类电影里的套话?其中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婚姻咨询、家庭咨询比较普遍,所以对孩子的处理能得到一些专业的指导)。
如果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没有解决好孩子的事情,或者说非离异家庭中,因为父母的性格原因,或者教育方式问题,家暴等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将很大可能影响到孩子成人以后的婚姻关系模式。这类孩子因为缺乏爱,或者将过度索爱,或者将过度奉献,或者将延续家暴,都是将自己的家庭模式循环下去。
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他没有学习到如果去爱一个人,什么叫爱,如何去和爱人相处,以及和亲近的人发生矛盾如何理智得解决问题,甚至认为原生父母的关系就是一种正常的关系,再没有(不相信有)其它的模式。长大以后,她/他对爱的边界是模糊的,一直都缺乏安全感,亦不清楚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有时,即使有了很好的爱人,甚至还会怀疑自己是否值得对方那样去爱自己。对自己,对对方的爱都没有信心。
上述这类孩子,亦很有可能走到自己原生家庭,父母关系模式的另一个极端。或者有特别严厉的父母,自己长大后变成了溺爱孩子的父母,反而亦不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带来另外一系列的问题。这其实仍然延续了原生家庭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走出循环的怪圈,他们仍然没有能脱离父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