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根据国家教委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调整,按六年制统计,小学数学占六年各科总学时的 20.5%,几乎每天都有一节数学课。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培养、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发展等,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为小学数学具有特殊的育人作用,所以小学义务教育大纲将“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与“双基”和“能力”培养的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通过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圾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把今天的学习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步联系起来。因此,每一位教师不仅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还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专题队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邀请社会有关人士或家长,有目的地介绍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运用,促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能力。 (二)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是充满唯物思想和辩证法的,可以利用本学科固有的特点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首先,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例如: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计量的产生等,浅显地揭示数学知识与客观现实世界的关系,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其次,环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如通过数的分解和组成、等与不等、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正向题与反向题等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用数据说话是最生动、最具体、最有说服力的。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长 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等,此外各地区还可以选择本地区有教育意义的统计数据,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四)结合数学教学,尤其是数学知识方面的训练,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有计划、有条理的学习作风。 (五)育人作用不仅体现在结合有关的数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体现在教师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方面。作为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对教学工作的刻苦钻研、对学生的高度负责和循循善诱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科学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总之,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作为学生的楷模。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素质是由多方面的要素结合构成的。素质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其一;其二是具有同一层次知识水平的人,他们的素质也时有明显的差异,这往往是每个人能力结构效应的反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由于个体对所学内容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导致在信息摄取、转化、贮存、提取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由此产生了能力结构的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数学思考方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要使数学教学达到课程计划要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要从儿童的思维水平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其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认识的基础。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只有当学生用圆片、小棒等自己动手去分一分、摆一摆,才能逐步懂得为什么有的能除尽,有的除不尽还有余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严格说来,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了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有人说数学实质是:符号+逻辑。小学生利用一些物质化的材料来学习数学,正是把这种材料作为中介物,又借助于手的操作,使数学本身某种抽象的逻辑关系物化成自己可以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再把这些动作的外部程度内化成智力活动的方式,在内化过程中,言语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客体(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分别为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这种主体的选择性正如输入信息的监视器一样,经过筛选,当知识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信息量而不可能进人学生头脑而中途散失的原因。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说来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必须指出,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对于非智力因素虽然也时常提到,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甚至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从现代的教学观看来,在教学过程中主体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是协同作用的,这种协同作用不是两者此一时彼一时的交替出现,而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十分重视学生“乐不乐”于学习。尽管人们对“愉快教育”有不同看法,但它是针对当前学生厌学、苦学的现状提出的,要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是有益的。兴趣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情感和情绪是有所不同的,情绪往往带有一些先天的成份,如婴幼儿就有交往、依恋、探究等情绪,而情感往往是与人的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如求知、求美、求德等。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也有不同层次,由外在兴趣到内在兴趣、由短暂的兴趣到持久的兴趣。低年级儿童,对颜色、声音、动作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多采用直观教学、游戏等形式;到了中年级,则以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满足他们日益高涨的求知欲;到了高年级,则往往是自己解决了难题,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这些学生虽苦犹乐,勤勤恳恳。 (四)“主体”、“主导”和谐共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学生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内部的活动,是谁也不能替代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祖国建设需要人的主体性,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主体性的特征是自觉能动、自主和有创造性的。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应该看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密切地结合,就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课程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热点,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才的蓝图。可以这样说,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需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反过来,设置了什么样的课程,也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以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应视为是一大改革,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体会和发挥。 (六)落实改革评价制度。我们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是改革评价制度。在统考指挥棒的下面,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争高分而学,甚至“分数”已成为学校评估、教师晋级的唯一标准。为此,要端正教育指导思想,什么是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什么叫做教学质量高、学习水平好,这一切都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和教育教学方面加以审视。 综上所述,教师要以 “三个结合”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素质和个性充分发展为目的,加之和谐发展的操作体系(即: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多种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两个过程的和谐,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关系的和谐),协同并进,加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