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对诗歌的感受体会的作文 急啊

2025-04-14 12:28:4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对诗歌的感受<参考>(一定要采纳我的哦):
一首好诗总要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独创,给人以新意,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向上的精神,让读者享受到一种新鲜的、独特的美感。而一首诗的成功与失败则有其诸多的因素,如诗的创作者是否有生活基础,是否捕捉到美的形象,是否让思想展开翅膀,是否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但是,愚认为,诗的创作者是否能从生活中获得独特的艺术感受,这是一首诗是否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条件。

正因为艺术感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本领,那么,真正的诗歌创作者总是很善于掌握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谬斯的大门。著名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赞扬海涅,说他具备任何艺术家所有的三个基本特征,而第一个特征就是“对于周围环境的特殊敏感,特殊强烈的感受性。”华兹华斯也强调“凡有价值的诗,不论题材如何不同,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深思了很久。”既然艺术感受是诗歌作者必备的一种本领,是一首诗成与败的关键,那么,弄清艺术感受的定义及其性质便是很重要的问题了。

不可否认,诗,来源于生活,然而,又高于生活。可是。并不一定他了生活,就一定能够写出诗来。诗并不是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复制品。它是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者心中所激起的情感的浪花,它需要创作者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通向彼岸——诗的国土。而艺术感受便是这座桥梁。诗人能以诗的方式接受现实印象,并且能借助幻想活动,在诗的形象中把那印象又复印出来。高明的诗歌创作者总是善于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去摄取生活中那些诗的元素,并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那些元素进行发酵,进行化学处理,进而酿造出诗来。

从诗歌创作者本身的角度来看,艺术感受是诗歌创作中头脑应该具备的一种功能,从创作过程来看,艺术感受是作者对生活进行艺术认识、艺术体验、艺术发现的构思过程。这样,愚认为,艺术感受的定义应该是:作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从而能独自发现形象化的饱含感情的思想的构思过程。把这个定义伸展开来,便是艺术感受的性质。

回答2:

  【人生感悟】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夜读《西游记》,非常羡慕孙悟空拥有一双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因为生活在一个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时代,善恶真伪难辨,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智清醒的头脑,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失去辨别真假的能力。而没有辨别真假的智慧,就很容易被邪恶而动听的谎言所迷惑,在大是大非面前难以决定何去何从。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宋朝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尽管天空中有朵朵浮云,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挡住我的眼睛。因为只要登高就能望远,现在我站在塔的最高层顶。全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看上去似无深意,其实是运用了历史典故。西汉的文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 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飞来峰即杭州西湖的灵鹫峰,相传东晋咸和年间,天竺僧人慧理登此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号其峰曰“飞来”。公元1050年,王安石(1021— 1086)年近30岁,在任浙江鄞县知县期间已曾局部实践青苗改革,后届满回江西临川的路上登飞来峰作此诗。在鸡鸣五更,海上日升时,慨叹“不畏浮云遮望眼”,一方面正视政治改革的掣肘和自身的孤绝,另一方面又乐观地瞻望前景,自然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更胜一筹,与诗圣杜甫〈望岳〉中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非常相似,与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就必须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能辨物则不惑于利,能修德则不惑于道。只有在人生的修行中开智开慧,修出大智慧之后才能达到“智者不惑”的境界。思想境界的高低与物质财富的多少无关,修心重德才能逐步提高思想境界,在人心复杂的环境中常保一颗清明透彻的心,不为世事所迷,不为名利所惑,就能成为一位明辨是非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