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梅兰芳有感2000

2025-04-08 03:10: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观电影《梅兰芳》后有感
    
    文/张玉富
    
    导演陈凯歌的电影新作《梅兰芳》上映了,这是被看作是一部可以《霸王别姬》相媲美的力作,也被称作是《无极》之后陈凯歌的翻身之作,一直就很期待;梅兰芳,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这个名字在中国太响了,可以说是妇孺老少皆知了,很有号召力;这部电影在筹备之初就备受关注,其中焦点就是梅兰芳的扮演者的演员会是谁,当“四大天王”之黎明成为饰演梅兰芳的演员后,到底黎明能将梅兰芳诠释到什么程度也勾起了人们的胃口;章子怡的加入也是很大的看点,特别是她在剧中扮演的是与梅兰芳有过恋情的孟小冬,也大大吊起了很多人的胃口;还有,在电影上映之前,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就抛出消息,说正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会再授权拍摄以其父为故事蓝本的相关电影,这足以看书梅葆玖对这部电影的认可。在《梅兰芳》全国首映的日子里有机会能到电影院观看此片,看后有些许感想,不妨写下来有大家分享。
    
    尽管网络上有很多对电影《梅兰芳》的批评、否定、质疑,有些的确说的有理,但这丝毫不能改变我对这部电影的认可,我更多地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的,比如她的制作周期之宽松,她的演员选择之明知,她的故事讲述之流畅,事件选择之恰倒好处,这些都是值得认可的,这也就使整部电影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真不同凡响,这些都是可以贯穿整个电影的,也是看了之后不后悔的原因。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他的艺术天分好像也遗传的很多。他的祖父是进京徽班四大班主之一,当时能进京的徽班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徽班进京是要给宫廷演出的,当时进京演出的还有昆曲,可见他的祖父戏剧造诣不一般,他的父亲也是唱戏的,可是有点英年早逝,故有说梅兰芳是由他的大伯养大的,当然,大伯也是唱戏的了。在旧社会,三教九流之中,唱戏的戏子,也就是电影中说的伶人是属于下九流的,别看每天可以在舞台上风光,舞台下的社会地位很低,每个在这个行里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他们中的哪个没有受到过不公正、受侮辱的待遇呢?甚至是丢了性命。影片的开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梅兰芳的大伯在给宫廷的演出因家有丧事而没穿红,受到整治,他给梅兰芳写了一封信,也可以说是遗书了,他告诉梅兰芳要及早地退出梨园行,以免重蹈自己的覆辙,但他也知道梅兰芳的性格,如果他想继续的唱戏的话,就要好好的唱,为这些唱戏的伶人正地位。这封信是少年梅兰芳思想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对梅兰芳一生的艺术事业和为人品格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陈凯歌以这样的故事开头来讲述梅兰芳在我看来也许是很明知的,如果他把历史时间拉的再靠前的话,只能大部分讲梅兰芳父辈了,虽然梅兰芳在梨园行里耳濡目染,知道的东西非常多,但梅兰芳的思想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讲太多的故事都是无用功。
    
    旧社会的很多达官贵人家里都有家班的,在昆曲繁盛时期,苏州很多大户人家就都养着家班,每天排演剧目,有时还会邀请几位有人和同僚一起来品评一番,京剧也不例外的;还有,那时候很多有地位、有几个糟钱的人都爱捧戏子,这样看起来的话,说唱戏的伶人地位低下是有点荒唐的感觉,其实他们捧戏子就是要戏子听他们的,纳戏子为妾也不在少数,而有些人好男色,受捧的戏子陪酒是不可避免的。而影片中梅兰芳给表兄朱慧芳的一记耳光应该是该剧的重点之一,这表明即使梅兰芳在戏曲艺术上的成就还没有达到巅峰的时候,他的思想境界已经与众不同了,这样的与众不同就是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在今天我们不敢想象的旧社会里,有多少人能有梅兰芳这样的思想意识,更有几人可以为此付诸实践呢?所以梅兰芳算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了,这多么难能可贵。
    
    梅兰芳真正走上艺术高峰是从与十三燕的打对台而开始的。梅兰芳能赢下与“天下无敌”的老生十三燕的对台,是因为梅兰芳富于创新、敢于创新,这一点从梅兰芳改戏的那一刻就有所体现,但那还很局限,收到很多的限制。当然能够赢下十三燕与梅兰芳自己的努力有莫大的关系,但也是时代的选择,那是在约一百年前的事,那是东方睡狮初醒的时候,那是一个“新”的时代,代表传统旧势力的十三燕与代表进步新势力的梅兰芳“同台竞技”是必输无疑的。用三哥邱如白的话说就是梅兰芳的时代到来了,但与十三燕打对台的过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只是在国内红了,而没有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家,而邱如白和六哥冯子光一同策划梅兰芳的赴美演出才使得他真正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孙红雷扮演的三哥和英达所扮演的六哥。三哥是留洋归国的学生,曾经在戏曲领域有所研究,回来后是司法局局长,对中国的传统戏曲就看不到眼里,并提出批评,这也是很正常的,现在这样的现象也是很多的,出国几年再回来就对中国的什么东西都看到不到眼里了。而当他看完了梅兰芳女扮男的旦角戏后,他的态度改变了,是彻底的改变了,他认识到了京剧的美,也从心里开始赏识梅兰芳,并开始与梅兰芳接触,当然梅也上门拜访,他们因此也结下了不同寻常的感情,并陪伴了两人的一生。他开始以梅兰芳经济人的身份奔走,并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不惜辞职,在梅兰芳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抗战开始后,他们在北京的一别是三哥邱如白的人生转折。六哥冯子光是大银行家,他也是梅派的主要成员,与邱如白一样,是梅兰芳一生不可缺少的一个人,无论是在梅兰芳和十三燕打对台的时候,还是梅兰芳赴美国纽约的演出,冯子光都是子所不辞的,事实上,在梅兰芳抗战时期南下上海,更多的都是得到冯六爷的帮助,因为邱如白是坚持梅兰芳在北京留下来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二人作为梅党力捧梅兰芳与旧社会区别是很大的。
  
    这部影片不得不提的就是梅孟恋,也算是整部影片的精彩部分了。孟小冬也是当时的名角,有天下第一坤生之名,她因为感情的羁绊而从上海北上来到北京,与梅兰芳的相识应该是正常的。梅兰芳的名气、个人气质,在加上孟小冬正处于感情的空白期,因此两人的相遇便有点一见钟情的意思,也算合情合理。梅孟恋是梅兰芳的真实生活,正是因为孟小冬的出现才使梅兰芳让人知道,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多高,人格魅力多高,他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也需要自己的情感生活,就像是无意中告诉邱如白:我需要普通人的生活!
    
    最后,还是有点批评,感觉梅兰芳在抗日期间的故事,篇幅不算是很小的,但感觉到与整部电影的效果好像有些不在一个节奏上,有点生硬。因为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日本所代表的含义是很特殊的,再加上蓄须明志这段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可能就是如此,陈凯歌在处理这些故事的时候的放不开手脚了吧。
    
    最后说一说对这部电影的整体印象吧。不错,可能要算2008年的顶级制作了,无出其右者了,虽然还有很多的年度贺岁片还没有上映,这样的话我还是敢说了。如果可以的话,整部电影可以拿最佳电影奖,陈凯歌可以得最佳导演,黎明可以得最佳男演员,孙红雷当然是最佳配角了,章子怡就很难说,把她应该当主角吗?还是配角?反正还不错,陈红只说是一般了,我总感觉是一家人总不能胳膊肘往外拐是在说陈凯歌。至于有评价说余少群所演的梅兰芳胜过黎明之说,我不敢苟同,黎明所表现的梅兰芳的淡定、儒雅、高贵而又成熟的气质是余少群所不及的,至于有人说孙红雷这家伙抢了主角黎明的戏这真是对极了,孙红雷太会演戏了,章子怡也越来越会演戏了,看来都成熟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