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流程运行的保障体系

2025-04-07 11:03: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建立流程运行保障体系的三大基石

1.管理岗位AB角机制

企业的运转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员工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暂时离开岗位,此时,管理岗位AB角机制就是保证企业连续不断运行的保障。

“AB角制度”

“AB角制度”就是A对某项工作负主要责任,B随时准备接替A,当A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完成任务时,B就切实负起责任,A、B两个责任人不得同时外出。

B>A的职位特点

执行流程时,“AB角制度”的特点是:B的职位要大于A。比如,财务科长出差,传统的模式是由副科长接替科长的职务,这种接替工作与不接替工作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副科长不具备科长的权力,做出的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算数的,最终还需要科长做决定。按照这项机制,应该由财务经理接替财务科长的工作,就可以替代科长的职能。只有B的职位或者权力大于A,才能保证流程顺利运行。

2.督察检查机制

很多企业的流程只体现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实处。有些企业虽然设有督查室、检查处等职能部门,但是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为了避免监督检查机制仅流于形式,可以对督查者的权力和职责进行制约。

督查者权力——“四个任何”

企业要建立一个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监督检查部门,监督者的权力体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对任何工作进行检查。员工不一定会做上级希望的工作,但是一定会做上级要检查的工作,如果一件事情、一个决策或者方针政策没有人管理、落实,就会成为空纸一张。

督查者制约——“三可一不可”

很多企业会遇到这种情况:上级派来专员督查某个部门的工作,专员发现工作中不足之处,往往不请示领导就直接要求员工进行整改,从而使部门领导和专员之间产生矛盾。

为了避免类似的矛盾发生,可以通过建立“三可一不可”的机制解决:“三可”是指可问、可看、可听;“一不可”是指不可以发表意见。专员了解到的全部信息和问题都应该交给上级领导解决,没有现场解决问题的权力。

要点提示

“三可一不可”的机制是指:

① 可问;

② 可看;

③ 可听;

④ 不可以发表意见。

3.文字传达机制

如今很多企业都会有一个现状,上级布置的很多工作,以口头形式一级一级地传达,最后传达到员工那里也许只剩下了一小部分,员工就很难100%的完成任务,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执行力。企业想要提高执行力,代替口头传达的最好方式就是建立文字传达机制。

建立文字传达机制主要有两方面的优势:

写下来的力量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要有写的概念。只有写下来,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决策原原本本地传达给他人。

一般来讲,用文字记录的好处有五个方面:

帮助自己整理思路。把要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

使人变得更加理智。有时人们会因为情绪的影响做一些不合适的决定,在写下决定的过程中,就能理智地进行思考。

督促自己完成任务。在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缺少约束力的时候,就可能影响做事情的结果。把事情写下来,就相当于是约束、督促自己完成任务。

更加广泛地传播。知识或者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会保存更加长久,随着时间的延续还可以积累并固化,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节省时间。在口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把握不好叙述的时间和内容,可能口若悬河地讲不到正题,把事情记录下来,就能更好地把握事情的内容,节省更多时间。

企业建立文字表达机制要注意提高效率。保洁公司曾提出过“一页纸运动”,即一句话能说清的事情绝不说两句话,一页纸能写下的事情绝不用两页纸。为了提高每一个环节的衔接性,企业还应该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的功能,用短信通知的方式布置任务,接受者在完成任务以后尽快回馈,以减少下一个环节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汇报”与“紧盯”

很多企业都采用权力管理,下级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上级紧盯下级工作完成情况。而在流程管理的要求下,应该打破这个观念,即使是领导,也要向所服务的员工汇报工作;普通员工,也可以紧盯为其服务的领导完成工作的情况,平级之间员工更应该做好“汇报”与“紧盯”,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管理岗位AB角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和文字传达机制是标准流程有效运营的保障。流程管理和三个机制的建立只有配套进行,才能达到提升企业执行力的效果。

二、建立流程运行保障体系的四大文化

流程运行需要企业文化这个平台支撑。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信仰和标杆,是企业员工对本企业生存和发展使命的认知,是企业工作的氛围,也是企业精神的体现。

保障流程运行的企业文化包括四个方面:执行力文化、学习力文化、沟通文化和细节文化。

1.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文化就是把“执行力”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文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执行力决定企业竞争力

流程既是执行力落地的工具,又必须用执行力来保障。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执行,流程才能发挥出其能量,才能转化为竞争力。
体现出员工自身价值的工作,远比金钱更重要。很多企业员工流失率很高,员工离职的原因多数是想体现自己的价值,企业如果能满足员工这种需要,员工就会更努力为企业工作,迸发更大的能量。

2.学习力文化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只有源源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对于企业,学习力是生命之源,就像一棵果实累累的参天大树,根部要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保证枝干的健壮;对于个人而言,学历只代表过去,学习力代表现在和将来。

学习力的理念,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培训是一种收入

对企业来说,培训是投资,也是必要的成本,应该把对员工的培训作为一项预算。

对员工而言,培训是成长性收入。张瑞敏曾经说,“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而如今,培训更是一种收入,一个企业如果有好的培训体系,员工就可以不断地成长,相当于企业给予员工的“第二份收入”,并且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金收入。

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曾说过,“通用电气(GE)是一个人才的学校。”企业不能是只做产品的企业,更应该当做一个培训人才的学校。

企业需要“培”,更需要“训”

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本身没有力量,只有转化为行动才有力量。印证了毛主席曾说过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人们无法用有限的生命阅读无限的书,只能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把这些有用的知识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就形成“训”。知识是“死的智慧”,智慧是“活的知识”,知识只有在思考中消化,在讨论中融会,在实践中变现,才能转化为智慧和能力。

训练课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说明,介绍怎么做。

第二,模型,示范怎么做。

第三,答疑,解答怎么做。

第四,演练,尝试怎么做。

第五,结论,总结怎么做。

经过这些训练,知识结合与工作现状就会很容易描述出来。

学习的最好方法——教给别人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把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区分开的第一功能,即管理者首先是教育者。”

一件事情,每重复一次,就会加深一遍印象,教别人的速度越快,掌握得就越快,教比人的内容越多,掌握得就越多。

学习需要日积月累

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开始会觉得效果不是明显,但是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体会到成功。
有效沟通三要素

沟通的三要素包括语言和文字、语气和音调、肢体语言。

人们普遍认为,对良好沟通起到重要作用的是语言和文字,事实上,语气、音调和肢体语言的作用更大。研究显示,在沟通过程中,语言和文字占7%,语气和音调占30%—35%,肢体语言占50%-60%。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文字和肢体动作同时表达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相信看到的。

有效沟通的法则

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需要遵循以下五条法则:

第一,必须知道对谁说。沟通一定要看清对象,类似“您贵庚”等言辞,可以和上年纪的老人说,却不可以用在年轻人身上。

第二,必须知道说什么。只有明确沟通的目的,沟通才能有意义。

第三,必须知道怎么说。沟通要讲究说话的艺术,比如,在动员大会上要用激励性的言辞,批评员工时应该换一种比较温和的语言。

第四,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沟通要注意选择时机。

第五,必须知道什么场合说。沟通要选择适当的地点。

4.细节文化

做细节就是增值服务,做得比别人多出的一点就是核心竞争力,是利润的来源。在同行业中能生存下来的企业,一定是细节做得比较好的。比如,海信的服务比同行业其他企业更加周到,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能保持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