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软,硬信息技术?

2025-04-17 23:44: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目前我县很多学校均加大了电教投资力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发现目前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将其阐述如下,以期引起大家的注重。

首先办学条件的制约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乡村中学,我县各中学都能备齐微机教室,部分学校配有电子备课室与多媒体教室。这足见领导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但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也导致了建设中的失衡现象。

信息技术,其本身就是各方信息的集合,它需要许多相关建设的支持才能完备起来。就计算机本身来说,它就是一个“硬”与“软”的有机的整体。硬件是“躯体”,软件是“灵魂”。只有“硬”与“软”的发展协调起来,才能体现出其强劲的势头。就软件来说,大家都知道“WindowsXX”操作系统是如何如何的简单好用,“DOS”是多么的难学。但就这么一个如何如何好用的操作系统,在其推出之初,并不象今天这么被大家叫好,究其原因,就是硬件的制约。可以断言,如果今天的“XP”拿到“80XX”时代去用,绝对没有任何人叫好!说起硬件,大家教能说出“子丑寅卯”,“赛扬”“奔四” 、内存、硬盘等等可能说的清清楚楚,这足见大家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因为这是基础,因此大家也舍得投资,甚至超前配置,但是,很少有人在软件方面投入多少。这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投入,对于个人来说,由于资金的原因还可理解。但作为一个单位,无论如何也不能有这种想法,花费了巨资买来的“高科技”,由于没有相关的软件支持,只是用来打打字等等从事简单的工作,这远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来,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如果能用硬件投入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资金购买相关的教学软件、开发软件、资料等等,让教师“有米可炊”,相信不用多长时间,将有大批人材脱颖而出,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软件建设的不足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一就是软件资源的不足,上面提到一二。其二是便是软件建设方面的不足。规章制度一条条,多数华而不实,很少几个能为教师发展、单位发展、学生发展发挥多大作用。其三师资培训,严重落后,配套资料,配套措施滞后。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没有谁能够单凭个人的力量做好所有的事情,所谓的超人只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又爬了一步。“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是不现实的。环境造就英才,要想让自己的队部强大起来,就要勇于为它出汗、流血。其四,人才资源严重缺泛。这就导致了少数几个所谓“人才”孤军奋战,处处被动,四面楚歌,由于没有团队的协作力量,使得所谓“研究”无法正常进行。

人们把软件研究称为“软件工程”。这足见得其复杂与艰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IBM公司花费5000人年,投入经费达数亿美元,才研制出由4000个模块组成,共约100万条指令的OS/360操作系统。近两年,在电脑类杂志附带的光盘中常常见到“思妙Flash作品”、“行客侠Flash作品”等字样,起初我们以为“思妙”、“行客侠”是某个人,看了作品后才知道,其实他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剧组”,有导演、策划、剧情、配音等等。难怪能做出这么好的作品,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的!这个理念拿到学校更加适用。因为,毕竟我们的任务是教学,精力有限,资金短缺,信息相对滞后。但是,只要我们协调好以上几种关系,我们就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成效。

其次信息获取相对落后不能与世界保持同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学信息相对闭塞,人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认识不到位。往往产生片面性。比如,教学中过分注重强调新技术的运用,而忽略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者思想保守,排斥新生事物,只看到事物的负面,如此种种。所有这些现象,归根到底就是由于我们视野太狭窄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