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提到的“隔与不隔”怎样看?

2025-04-07 06:01:4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来自王国维《人间词话》。隔与不隔是从审美鉴赏和艺术评论的角度谈论的。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

所谓不隔、与隔相反,诗歌创作完美浑成,诗意浓郁,形象鲜明生动,含意深厚耐人寻味,隔与不隔,既可以对一位诗人而论,又可就具体的诗作或手法而言。

王国维认为只要有诗人真实、直接的生活体验,只要“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就能“话话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就是说,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在言辞表达上自然流转,就能亲切动人,令人毫无阻碍地接受、欣赏。此谓不隔。

相反,如果在创作中感情虚浮矫饰,为赋新词强说愁,遣词造句上过度造作,使用一些“代字、隶事、游词”等或复杂难解或浮夸不实的语言,就会伤害艺术形象的生命力,减弱审美的真切感,给人以“隔”的感觉,在接受、欣赏的过程中有所阻碍。

叶嘉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指出“静安先生所提的‘隔’与‘不隔’之说,其实原来就是他在批评之实践中,以‘境界说’为基准来欣赏、衡量作品时所得的印象和结论。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作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一可获知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则‘隔’。”

以最简洁的“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为例,这两句词的重心自然不是显与隐,词义双重或者是真切感受的真切表达等或作者,或作品,或读者等鉴赏性因素,而是一种几乎完全脱离主观意志、情感的素描式的陈述与刻画。

这里包含的是一种本真,是一种池塘春草自为池塘春草、空梁燕泥自为空梁燕泥的本真、本他,是一种被作为观照客体的客体的自我再现。反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等词句虽表面上亦是客观观照,是始于对客体的描写,然而它们最终回归点却主要落在主体身上。

于是,王国维所说的“不隔”之诗词的要旨在于客观,在于客观地再地客观,主体意志、情感的侵染就会有“隔”。这是“隔”与“不隔”的分别所在,也正是王国维所说的真感情真事物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