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两个人的感情很坚定,我觉得时间和距离都不会事问题。对于异地恋的研究很多,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保持怎么样的联系强度和什么样的心态,可以比较好地维持一段异地恋情。一个直观的想法是,越是紧密的联系,感情应该越牢固。事实真的如此吗?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中等强度的联系,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最有利于长期保持异地恋;反过来,高强度的联系,例如每天超过2小时的电话或网络即时通讯并不利于恋情的持续。尽管上面的调查还有争议,但是至少没有可信的证据说明高强度联系具有正面的意义。
真的互相爱彼此的话,希望可以共同熬过这段岁月。斯滕伯格在1988年提出了三角爱情理论,认为完美的爱情同时包括三个方面:受激情引导,身体(性)唤醒为标志的激情之爱;以互相欣赏的性格,情趣,认知和判断力为基础的,亲密持久的友谊;经由承诺和责任支撑的相互关系。为了简化,以后分别叫做激情,亲密和承诺。只有亲密和激情的是浪漫之爱;只有激情和承诺的是愚昧之爱;只有亲密和承诺的是伴侣之爱。如果只有激情,则是迷恋;如果只有承诺,则是空爱;如果只有亲密,则是友情。
最近,这套简单的理论被用来解释异地恋的一些行为。
异地恋只要熬过去就是美满的一辈子,所以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首先,通过填写一个复杂的爱情量表,可以比较准确地为伴侣当前的感情状态进行评估。Zick Rubin通过对密歇根大学学生调查发现,伴侣之间目光和身体接触的频繁程度可以很准确地用来预测他们在调查量表上的表现。换句话说,热恋(激情之爱主导)中的伴侣具有明显高于其他伴侣的目光和身体接触(不经意间)。Hatfield更是直接把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如果说异地恋的恋人对于浪漫激情要求较高(也可以通过量表估计),那么他/她们就会陷入矛盾。Meyer调查发现,这些尚“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恋人通常有较长的通话时间(Meyer的调查只涉及电话),并且经常在通话过程中和结束时产生挫折感——他/她们希望听到熟悉的声音,找回熟悉的感觉,但是没有。实际上,我认为原因在于,他/她们真正渴望得到的是味道(身体唤醒)而不是声音(精神唤醒)。反过来,能够克服长期异地分离并且最后步入婚姻殿堂的,往往具备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是恋人此时已经度过了热恋期,其情感已经越来越多地投注到对象精神方面的发展上,双方在精神层面上有比较多的交流;第二是双方都有明确而有力的承诺。
真正的爱情不能用见面的次数来衡量。知道了这些道理,是不是对于年轻人如何维持一段异地恋,可以有针对性的建议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是特别应该注意的。第一是身体唤醒问题;第二是陌生感(共同语言缺乏)问题;第三是异地言语伤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