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汉服是单指汉朝的服饰
×
汉服并不仅仅是特指汉代这段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汉服,即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
从黄帝即位(越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之为汉服。
贰
清服、旗袍、唐装等也属于汉服
×
汉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于周朝定型,传承于秦朝,在汉唐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
满族统治者入关后,统治者首先强制汉族人民改易服制,衣冠必须全部遵循本朝的制度,活跃在历史舞台几千年的汉服退出历史舞台,汉服从此开始出现断层。
因此,明末以后出现的清服、唐装、中山装、旗袍等服饰虽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之一,但并不能将其归为汉服。
1清服 2旗袍 3唐装 4中山装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叁
汉服、和服、韩服互相混淆
×
追本溯源,人们之所以容易把汉服与和服、韩服相混淆,是因为在汉服的发展过程中,因华夏民族的强大,汉服的服装特点也影响了周边的国家及少数民族。
汉服的形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上衣下裳制,衣裳分体,上身为衣、襦、半臂等;下身为裳,即裙、裤。商代以前的服饰以这种形制为主。另一种是衣裳连属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为上衣下裳合为一体,即“深衣”。深衣又分为直裾和曲裾。
▲上衣下裳制
▲衣裳连属制
襦裙是上衣下裳制的演变,袍服则是在衣裳连属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以上两种形制构成了汉服发展的两条主线。
▲襦裙
汉服的形制特征主要为:交领右衽,宽衣大袖,隐扣系带。线条柔美流动,给人以飘逸洒脱的感觉。韩服与和服都是由我国的汉服演变而来,经过多年的变化已经具备了其本土特色,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不难看出汉服的特点。
那么该如何区分汉服与和服、韩服?
①从风格来看:汉服飘逸洒脱,美在灵动。和服拘谨宁静,美在端庄。韩服颜色艳丽,美在优雅。
②从上衣来看:韩服上衣非常短,基本在腰部以上,并且领交处会有一个很宽的系带蝴蝶结。汉服没有,且多为右衽。和服袖子最短,袖口极宽,下垂至膝盖,“小枕头”必不可少。
③从下装来看:韩服裙子膨大,汉服裙子自然,和服裙子直且窄。
韩 服
汉 服
和 服
中国人都知道华夏乃礼仪之邦
却很少人了解华夏亦是衣冠上国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汉服历经了不同的时代变迁
穿梭了千年的时光轨迹
却依然固守着其特有的形制特征
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了无与伦比的审美意味
虽然如今的街道上不再缺乏汉服的身影
但了解汉服的人其实并不多
汉服的复兴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
它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兴盛于明朝,经手绘纹饰、裁剪、缝制、熨烫等工艺,集独特的染、织、绣于一身,以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为主要特征,是“华夏文明”“礼仪之邦”在服饰上的投射,呈现出中国风和东方美学。
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汉民族服装。虽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始终未变。
扩展资料
汉服文化的现状
随着传统文化回归潮渐盛,汉服婚礼、汉服开笔礼、汉服祭祀大典等形式多样的汉服“秀”在中国内地频频上演。“汉服”热折射出民众对文化传统关注度的提高,但无论是羽扇纶巾、峨冠博带的“穿越”体验,抑或是对传统文化的唤醒,文化传承中“形”与“质”之争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汉服早已从小众青年群体的文化表达符号逐步走入大众的审美视野。在审美变化的背后,回避不开的是蕴含在汉服中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推动青年群体走向潮流前沿。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汉服风韵惊艳潮流 传统文化得到青年认可与挖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香港大学生“秀”汉服 文化传承引“形”“质”之争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如《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1]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2];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3]。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4],源自黄帝制冕服[5]。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6]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7],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8],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9][10]。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中文名
汉服
外文名
Han Fu、Hanbiuk(中古汉语)
服饰属性
汉族民族服饰
基本特点
交领、右衽、系带
基本形制
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那么,在这其中,汉服有哪些属于它的文化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汉服文化知识
汉服中交领既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既人道,既方与正;而袖子,其实都是圆袂,既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所以,领是交领(从一开始的方形的矩领演化过来)右衽;袖是圆袂收祛,都是像一种图腾一样体现了文化的。
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
深衣
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所谓“汉人”的名字形成,直接与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汉人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汉服的历史发展知识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沿袭了秦制。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配绶制度。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裹头。汉代女子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的。汉代对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这个时期的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汉族女子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汉族女子的服装,初承秦汉旧制,后有所变化。衣衫多为对襟,下着长裙、腰束帛带。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贵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