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郑和下西洋本身来讲,绝对是身为中国人值得骄傲、却又感到非常惋惜的事情。
骄傲的是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新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宝船队代表了当时航运、造船、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最高技术,后世欧洲航海家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后世的葡萄牙人便是顺着郑和的航线来到了远东。
惋惜的是为什么如此强大的船队却没有像葡萄牙、英国一样去开发殖民地,建立起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反而被评价与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擦肩而过。如果当初建立起海外殖民地,第一个建立全球性殖民帝国的可能就是大明朝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相反的局面呢?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以曾经建立起全球性殖民帝国的葡萄牙为例。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葡萄牙经济支柱还是捕鱼业和农业,资源贫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有点余粮可以拿到市场上卖,饿不死发不了财那种,真正刺激葡萄牙的,是财富,站在财富顶点的,便是香料。
当时的欧洲人不爱洗澡,不讲卫生,而且喜欢随地倾倒排泄物,想象一下,欧洲街头巷尾屎尿横流的场景,那酸爽就别提了;再想象一下一个人几个月甚至几年不洗澡,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各种味道混杂,想好好吃饭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者欧洲的畜牧业比农耕发达,肉食、奶制品是非常重要的主食,但是肉制品非常容易腐坏,风干、烟熏、盐腌是最常见的办法。各色香料这时候就需要香料了,香料并不能很好延长保质期,主要是为了提供特殊的风味,咸鱼腌肉味道恶劣,需要香料来激发人的食欲,同时香料刺激的味道可以很好得掩盖掉人身上那股子酸爽的味道,因此香料在欧洲大受欢迎,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随着香料不断受追捧,除了单纯的调味品之外,
需要香料来激发人的食欲,同时香料刺激的味道可以很好得掩盖掉人身上那股子酸爽的味道,因此香料在欧洲大受欢迎,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随着香料不断受追捧,除了单纯的调味品之外,
已经开始上升到了财富和身份地位的高度,香料,就是财富,可以当古董一样进行收藏,甚至是一种炫富手段。圣伊西多尔写道:“爱奥尼亚海的波涛传送着阿拉伯圣坛和印度河散发的馨香,肉桂、没药、印度叶和桂皮,香脂、熏香、菖蒲和安纳托利亚的番红花,
那是君王显贵、富者豪宅香料柜中的储物。”14世纪初,法王查理四世的遗孀珍妮的橱柜中存有大量香料:6磅胡椒、13.5磅肉桂、5磅“天堂的谷物”、3.5磅丁香、1.25磅番红花、0.5磅长胡椒、少量肉豆蔻皮和23.5磅生姜。14世纪末,法国的海吕厄先生的婚礼筹划书中写道,
负责厨房事务的人应与厨师一起监督香料的购买、运送和保存,把香料锁在一个橱柜中。香料船此外,如果债主愿意免除债务人的欠款,用香料之火烧掉借据是一种风气,也是一种炫富的手段。
15世纪初,伦敦市长为了讨好其债务人英王亨利五世,在用肉桂和丁香点燃的火上烧掉了国王的欠条。1530年,查理五世到奥格斯堡看望其债主雅各布福格尔,这位银行家在用肉桂点燃的炉火中烧掉了皇帝的借据,而烧掉借据所用的肉桂的价格比那些债务的数额还高。
即便是在中国,香料一样可以算是奢侈品。唐朝宰相元载被治罪抄家时,从家中抄出八百石胡椒,“籍其家,钟乳五百两,诏分赐中书、门下台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称是。”唐唐宰相,居然囤积了一家人一辈子都吃不完的胡椒,恐怕是拿胡椒当黄金了吧。
明朝当时的经济和当时是的国力,导致郑和不需要去发展殖民地,毕竟中国皇朝都觉得自己国家很强大。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是铲除匪患,二是去宣扬国威的,同时也是为了震摄。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与各国文化交流和物品贸易,是为了宣传明代的文化和物品。
但是香料的高额利润仍然不断刺激人去参与到这项贸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