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解释模型、单井评价与地层对比

2025-04-16 12:08: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建立测井解释模型与油田参数转换关系

根据关键井的测井、岩心分析数据和地层测试等资料,研究本油田各油层组的岩性矿物成分、岩石构造特征和储层物性参数变化规律以及主要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从而建立适合于本区各油层组的岩性解释模型并获得区域性解释参数。如骨架矿物的测井值、泥质或粘土矿物的测井值,地层水成分、矿化度和电阻率,本地区地温梯度,钻井液和钻井液滤液的矿化度、电阻率、密度及泥饼的电阻率,碳氢化合物的组分及其测井特征值,以及电阻(电导)率响应方程中的孔隙结构指数m、饱和度指数n以及a和b等参数。

为了提高测井数据对地下地质特性的直接求解能力,还应采用岩心分析资料来刻度测井信息的方法,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和测井响应特征间的关系(即所谓四性关系);从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建立适合于本油田的经验解释模型及参数转换关系。然后利用这些经验解释模型与参数转换关系对测井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解释。

建立油田参数转换关系的传统的方法是以“四性”关系研究为基础。按现代测井技术的概念来说,传统的“四性”关系已扩展为测井与非测井两大信息系统多层次、多方位的相关分析。它们包括测井响应自身的内在联系和定性、定量分析模式;测井数据与岩石的岩性、结构、储层物理特性、渗流特性以及油气含量等之间的定性和定量相关性;测井相、地震相和沉积相之间多层次的关系。这种广义的转换关系(测井地质解释)在油藏描述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开展有效的油田参数转换关系的研究,测井信息才具有实际的求解能力。

(二)单井综合测井评价

在关键井研究中作了测井相分析,确定了测井解释模型,建立了相分析、油田刻度标准和油田参数转换关系的数据库后,就可以对全油田所有井进行单井综合测井地层评价。

1)对所有井的测井曲线均做油田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测井曲线。

2)对测井项目齐全的井,应采用适当的测井解释模型及相应的分析程序处理测井数据,得到准确的储层参数值;对关键井或复杂岩性地层,应采用最优化测井解释等程序作特殊处理。

3)对测井项目不全的井,应用数据库的油田参数转换关系,估算该井储层的孔隙度φ、含水饱和度Sw及渗透率k等参数,进行合理评价。

每口井处理后得到的储层参数均存入数据库。这种单井综合测井评价结果要比以前单独用计算机处理的结果更精确可靠,因为:①经油田标准化处理后,使全油田所有井的测井曲线都有好的一致性,可将各测井数据的不确定性和刻度误差等减到最小程度。②采用在全油田适用的测井解释模型和参数。③用油田参数转换关系对测井项目不全的井做出合理的地层评价,可以较好地计算所有井的渗透率。④能在全油田范围内对测井解释结果进行更严密的质量控制。

(三)地层对比

地层对比是地层分析的基础工作之一。在油藏描述中,应用多井测井评价进行油田研究的最终成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井与井间的地层对比工作。通过地层对比可以了解地层的层序、岩相及地层厚度变化,弄清断层与不整合接触关系,研究储层在整个油田上的纵向、横向变化规律,查明油层的分布及其连通情况,为寻找有利含油气区块与合理开发油田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地层对比详细了解储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客观地选择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和确定解释中的基本参数,进行最佳测井评价。因此,在多井评价中,地层对比是能否获得油田研究可靠成果的关键之一。当前,测井曲线的井间对比是在地层组段(或油层组)对比的基础上的小层(或油层)对比。在对比中,除了直接应用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外,还可利用测井相分析结果(即划分的岩相、沉积微相)。除了人工对比外,还广泛研究应用计算机进行自动辅助地层对比。例如,应用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灰色关联度、岩相序列对比、动态规划、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地层对比。图7-77显示出某油田5口井的沙三中小层的对比图,其结果与人工对比结论基本一致。